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先锋颂> 正文
先锋颂|刘家富:用奋斗书写人生底色
2021-07-07 07:57:00 朱子微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东南网7月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朱子微)见到刘家富时,他正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伏案疾书。年届八旬的他,如今依然时常帮助省内外的科技同行、涉渔业者答疑解惑,乐此不疲。

刘家富是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原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1971年,刚从上海水产学院毕业的他被分配到连江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从事渔场渔情工作。

上世纪70年代前,我国大黄鱼年均捕捞量约为12万吨。但由于过度捕捞,从1974年起,浙江舟山大黄鱼产卵场捕捞数量连年下降。

“再这样下去,大黄鱼迟早会灭绝。”当时的整体环境,刘家富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萌生:利用官井洋产卵场尚存的大黄鱼亲鱼,进行人工繁殖,以此保住大黄鱼资源。

于是,刘家富主动请求调往管理官井洋产卵场的宁德地区水产局。1981年,他被调进其下属的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分管鱼类增养殖技术。

初来乍到的刘家富,边学边干:既要调查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相关情况,又要搜集鱼类繁殖技术材料。经过前期充足准备与多方奔走,1985年“大黄鱼人工育苗初试”项目终于立项,并获得1万元项目经费。从此,刘家富和项目组踏上了攻克大黄鱼育苗和养殖技术难点的漫漫征途。

“当时在三沙海带育苗室中临时建了3口小水泥池,利用在官井洋产卵场人工授精获得的受精卵孵化并培育出7343尾全长2厘米多的鱼苗,如果再拖几天验收,这些鱼苗就会死光,因为它们都患有因缺乏一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缺乏症。”忆起项目初期的艰难历程,刘家富无限感慨,但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始终引领他不断攻克难关。

1987年,以20尾人工培育的亲鱼在催产试验中,产下获得了1万多粒受精卵,最终育出100多尾鱼苗,这宣告了大黄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1990年,项目组完成了104万尾批量全人工育苗,实现了“七五”期间技术攻关项目目标。

由于前期试养的大黄鱼总体生长缓慢,2龄鱼平均不及250克,外界并不看好大黄鱼的养殖前景。但刘家富从个别生长特别快的大黄鱼个体中看到希望。他于1991年3月写报告提出:瞄准大黄鱼养殖开发方向,要建立起振兴闽东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省人大常委会呼吁支持下,原省科委与水产厅共同给予50万元经费,给原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下达了“大黄鱼养殖技术开发”项目,由刘家富主持实施。

为赶季节,项目组先借款建土池与网箱等设施设备,计划投入40多万元。试验以“扩群促食”技术措施取得加快生长速度的突破性进展,但仅到位经费10万元,背债30多万元。

“当时只想继续做研究,别的我什么都没去想。”到1995年,项目组的研究终于有了起色,试验场也迎来转机。项目组不但解决了大黄鱼生长缓慢的问题,建立大黄鱼网箱与池塘养殖的全套技术路线,还指导养殖户试养丰收,为大黄鱼养殖产业化打下了基础。

经多年努力,刘家富和项目组终于啃下“大黄鱼人工育苗和养殖增产”这两块“硬骨头”。首创的大黄鱼人工大规模繁养技术,把大黄鱼发展为全国最大养殖规模的海水鱼,全国8大优势出口水产品之一,引领了我国“第四次海水养殖浪潮”。

凭借着出色的科研成果,刘家富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改革开放40周年渔业科技突出贡献人物”“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今年,刘家富更是被党中央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党龄36年的党员,这些荣誉对他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思及入党初衷,刘家富笑着对记者说:“就是心怀一颗为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的纯朴之心、火热之情入了党。”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闽ICP备05022042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