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郑窈 策划 冯川叶 摄制 黄坚 李涛
备受瞩目的平潭海峡大桥将于11月30日通车,在大桥通车前夕,本网记者前往平潭海峡大桥采访了海峡大桥项目部总工程师翁卫军和海峡大桥项目部经理秦体达。听这些建设者们讲述平潭海峡大桥建设背后的故事。
一座大桥承载着平潭人20年的梦
建设跨海大桥,是平潭人民世世代代的梦想。而早在20年前,平潭人民就已经开始着手建桥的努力。早在1991年,平潭县就开始规划建设大桥。1992年10月正式提出建设平潭海峡大桥后,平潭县较顺利地进行了成立大桥筹建委员会、邀请相关院校及科研单位进行海底地质勘测和可行性研究等多项前期工作。1994年8月,福建省计委、省外经委对平潭海峡大桥进行外资项目的省内立项工作。同年12月,通过全国性招标,选中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原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和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为大桥的设计单位。1995年6月,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平潭县和香港怡华公司签订建桥合同。
然而,由于当时该项目只获得了省级立项,所需资金缺乏保障,且考虑到当时平潭进出岛的车流量不大,投资短期内无法回收,风险较大,因而香港怡华公司毁约,致使合作“无疾而终”。
1998年,福建省政府采取内资、外资合作的办法,将平潭海峡大桥作为重点招商项目与法国GTM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并由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等完成了“预可”报告(外资项目)的编制。但是,法国GTM集团在多次考察后,对平潭海峡大桥的车流量及平潭经济发展前景没有太大信心,最后也选择了退出。
而如今,这座全长4976米,其中跨海峡大桥桥梁长3510米,全线采用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80公里,双向四车道,桥涵设计荷载采用公路I级标准的跨海大桥圆了平潭人20年的梦想。
历经三次提速 提早通车是每个建设者的心愿
平潭海峡大桥原计划是2011年8月通车,而如今通车时间整整提前了9个月。翁卫军告诉记者,海峡大桥的通车历经了3次提速。对项目部所有的建设者来说,提早通车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翁卫军告诉记者,每逢节假日,平潭“娘宫——小山东”渡口边的汽车就排起了长龙。在外地做生意的平潭商人开的私家车、外地求学的大学生、以及在外地工作的平潭人在春节的时候回家过年。往往这个时侯,等待轮渡的长龙往往从渡口排到了前方的盘山公路。
“当我们接手海峡大桥的项目的时候我们就想,要加紧施工,争取提前通车,早一点方便平潭人民。”翁卫军介绍说,在2008年底,平潭海峡大桥超额完成任务,超出了计划投资4000万元。当时这一成绩也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2009年5月,海峡西岸经济区获批后,平潭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平潭海峡大桥这一项目也成为了平潭综合试验区建设的重中之重。09年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视察平潭海峡大桥后,提出了平潭海峡大桥提前通车的要求。省交通厅与有关专家及海峡大桥项目部又重新对大桥的建设方案做了部署。
“我们当时也不敢想能提早这么长时间通车,因为大桥的施工还受许多其他因素制约。当时只是希望能够在2011年的春节前竣工就很了不起了。”
今年下半年,我省掀起了“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实现跨越发展”的建设热潮。今年8月份孙春兰书记、黄小晶省长赴平潭调研考察明确要求要创造“平潭速度”,并对大桥的进度再次提出了提速的要求。翁卫军告诉记者,在接到书记省长的指示后,整个平潭海峡大桥项目部加紧施工,为通车做最后的冲刺。“当然,今年天公也比较做美,台风基本没有影响到大桥的施工。”他说。
接受风的挑战 有效作业时间只有60%
平潭海峡大桥的施工单位是中交二航局四公司,其项目总经理秦体达曾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项目负责人。杭州湾大桥长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与杭州湾大桥的宏伟比起来,只有4000多米长的平潭海峡大桥对建设者来说一定是小菜一碟了?然而,秦体达却告诉记者,平潭海峡大桥的桥体设计比较简单,本身的建设难度不大,但是施工环境十分恶劣,因此施工的难度之大是始料未及的。“平潭海峡大桥的施工中有两个难点,一个是这里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岩石层硬度很高,而且打桩的时候,时常碰到孤石。另外一个呢,就是要接受风的挑战。”秦体达告诉记者,施工当中一年要经历两个风期,一个是台风期一个是季风期,台风期一般在6——9月份,而台风期过后就要经历三个月左右的季风期。
在采访当天,记者和一行同事在海峡大桥上就先体验了一把季风期的风力。当记者打算从采访车上下车到桥上时,大风吹得根本无法推开车门,这风力的强劲一点不比台风弱。而在桥上为大桥通车做最后准备的一名工人告诉记者,这样的天气里,一般人呆在桥上吹半个小时的风,脸上就会干的受不了.(本网记者 冯川叶)
即将要通车的平潭海峡大桥远景(黄坚 摄)
平潭海峡大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翁卫军接受东南网专访
(冯川叶 摄)
平潭海峡大桥项目部总经理秦体达接受东南网专访
(冯川叶摄)
在平潭海峡大桥上录制节目,风力很大(冯川叶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