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8日
分享
第84期 连城四堡锡器制作:一脉匠心在锡壶
  • 马恩明裁剪锡板。 东南网记者 陈珂 摄
  • 马恩明父子合制155厘米高的“冠豸山壶王”。 受访者供图
  • 现场体验锡器制作 东南网记者 陈珂 摄
  • 马恩明制作的锡镶紫砂茶壶 东南网记者 陈珂 摄

视频由受访者提供

8月初,位于连城县四堡镇的精全锡艺堂内正在进行拍摄,一名年轻的锡匠在镜头前专心敲打着手里的锡板。镜头里的人叫马华强,是连城四堡锡器制作技艺的第七代传人,他正在为申报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做准备。

连城四堡是福建有名的锡器之乡,四堡锡器制作技艺有着700多年的历史,承载着客家人的民风民俗。说到四堡锡器,最响当当的人物,是马华强的父亲,马恩明。

重拾失传技艺

马恩明打制锡壶。 东南网记者 陈珂 摄

马恩明,是连城四堡锡器制作技艺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家中从祖辈就与锡器打交道,传到他这里已经是第六代了。1952年出生的他,13岁就跟着父亲一起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为别人打锡,从那时起他的一生就和“锡器”二字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长桌上摆满铁钳、剪刀、锤子、刻刀、木槌、松香等工具。屋子的角落有一个电炉,上面放着一口小锅,马恩明将锡块放入锅中,高温熔化成银色液体,撇去杂质,趁热灌入两块大理石板的夹缝中,压实冷却,一块锡板就制成了。根据需要将锡板裁剪成型,利用电焊枪焊接成立体,再用木槌反复敲打直到呈现想要的弧度。“捶打的时候力度一定要掌握好,不然敲出来不好看。”马恩明一边敲打锡片,一边详细地介绍。

成型的锡器表面都有一定的弧度,要在弧面上进行雕刻不仅要求工匠脑中想法清晰,更要注重心手配合,这就要靠经年累月的练习。“一刀下去没刻准、没刻好,要改就难了。”马恩明说。

熔锡、制板、裁剪、敲打、焊接、抛光、雕刻……这些制作锡器必不可少的工序,马恩明一做就是五十多年。

马恩明制作的锡镶紫砂茶壶。 东南网记者 陈珂 摄

谈及曾经失传的技艺——锡镶紫砂,马恩明脸上露出激动的神色,立刻拿起桌上的紫砂茶壶向记者展示,只见两条锡制的龙攀附在壶身上,壶盖也有锡制图案装饰。据马恩明回忆,曾听他父亲说过锡镶紫砂,但随着制作锡镶紫砂必需的石雕模具遗失,到他这辈就没有见人做过了。机缘巧合之下,马恩明搬家偶然发现了一套老茶具,上面石雕模具制作的图案十分精美,这激起了马恩明研究“锡镶紫砂”技艺的兴趣。他开始一边模仿那些老茶具,一边自己摸索,结合客家人喜爱龙凤图样的习俗,终于自己设计、制作了一副石雕模具。

马恩明展示他设计制作的石雕模具。 东南网记者陈珂 摄

然而,光有石雕模具还远远不够,如何将锡器镶到紫砂壶上?这又是对匠人的一大考验。温度不到,镶上去的锡器容易脱落,温度过高又会损坏紫砂壶本身。“对温度的掌握就像练武功一样,要循序渐进。”紫砂壶价格不菲,马恩明就先用玻璃茶壶进行了大量的练习,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积累经验,历经多次失败,终于攻克了这一难关。

“从我祖辈到父亲那一代,有很多东西都失传了,所以,我总有一个想法,就是要把它们恢复起来。”马恩明坚定地说道。

马恩明父子合制155厘米高的“冠豸山壶王”。受访者供图

父子合制“冠豸壶王”

和技艺失传一样急迫的,是从业者的流失。“最多的时候四堡有500多人打锡,现在只剩七八户还在做,可能再过十年,就只剩两三家了。”马恩明充满忧虑地说。

这门百年相传的技艺遇到了几乎所有手工业都会面临的问题,感兴趣的年轻人寥寥无几,有经验的师傅老龄化严重。

马恩明告诉记者,打锡需要极大的耐心,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制作一个锡壶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很多年轻人觉得这份工作枯燥辛苦,收入又低,不愿意干。“我前后带了十几个徒弟,但他们现在都没有做这一行了。”马恩明不无遗憾地说。

2009年,四堡锡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马恩明被评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多了一个传承人的身份,马恩明感觉肩头多了一份“传承”的责任,他想到了让自己在外打拼的儿子回乡继业。

决定的方式很有客家特色——抓阄。当年已经36岁的大儿子马华强坦然接受了这个“宿命”。“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丢,我也感觉自己有责任把它扛起来。”马华强说。凭借着勤奋和执着,他慢慢找回幼时在父亲身边学到的基本功。经过5个多月的磨合,其间出了数不清的废品,终于达到父亲的要求。

回乡的第二年,马恩明父子就迎来了一个大挑战——为连城县博物馆打造一个“冠豸山壶王”。该壶高155cm,壶身直径62cm,耗锡55公斤,可装酒约150公斤,是马恩明打锡生涯中制作的最大一个锡壶。由于锡壶较大,锡板的承重能力问题成为制作的难点。

“壶嘴一开始做得比较薄,拼接的时候没办法承重,两个人抬起来,整个壶把都变形了,只能全部重新来过。”马华强说,为了提高承重必须增加厚度,但是增加厚度又会使壶嘴的出水量无法达到要求。一次的失败并没有击败马华强,他反复实验,测试厚度与出水量之间的关系,先后历经三次推到重来,终于跨过难关。

“为了造好‘壶王’,我母亲、妹妹全部都来帮忙。前期设计就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后续的拼接、焊接又用了三个多月,反复做了三次才完成。”马华强说。

马华强正在制作锡板。 受访者供图

在“冠豸山壶王”的打造过程中,马华强的表现可圈可点,马恩明也看在眼里。在马恩明看来,徒弟已经超过了师傅,这让他很是欣慰。

探索锡器手艺新生

在重新拾起祖传手艺的过程中,马华强对老手艺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开始探索锡器手艺新生的可能。

“外观精美、银亮如镜,既有视觉享受,又有一定文化底蕴,才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生活器物。”马华强意识到,锡器制作这种传统工艺如果不能转变思维方式,贴合市场需求,终将会被时代所抛弃。传统工艺要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碰撞,从艺术观赏转化为生活需求,增加产品附加值,才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马华强结合现代人青睐的茶文化和酒文化,设计并制作出一系列茶具、酒具。据马华强介绍,他们目前已经开发了近40种锡制器具,主要通过微信群、福e购等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冠豸山雄奇险峻,培田村风情独特,依托“一山一田”,连城县全域旅游格局已然形成。如何做好“非遗+旅游”这道加法,马家父子始终在思考。结合旅游市场需求,精全锡艺堂推出了锡制纪念币、冠豸山壶、雕刻有连城风物的锡器和摆件等,都深受游客喜爱。

现场体验锡器制作 东南网记者 陈珂 摄

不仅要让游客带得走,更要记得住,把锡器制作技艺从“产品”向“体验”转化,也是马家父子对非遗传承的新探索。马华强在店内推出了锡器制作体验服务,节假日里,总有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亲手做锡器,也有不少游客选择到店体验。“这个形式大家都觉得很新鲜,亲手做个小锡器,既有纪念意义,也加深了对锡器的认识。”马华强说,他正在找合适的场地,计划打造锡器制作技艺沉浸式体验项目,让四堡变成人们了解锡器、体验锡器制作的好去处。

现在,随着连城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精全锡艺堂订单不断,马华强对行业的未来发展也渐渐有了信心。他希望寻找到更多对锡器制作有兴趣的年轻人,让这门老手艺在新时代里绽放光采。(本网见习记者 陈珂 通讯员 黄水林)

冠豸山雄奇险峻,培田村风情独特,如何做好“非遗+旅游”这道加法,马家父子始终在思考。结合旅游市场需求,精全锡艺堂推出了锡制纪念币、冠豸山壶、雕刻有连城风物的锡器和摆件等,都深受游客喜爱。

把锡器制作技艺从“产品”向“体验”转化,也是马家父子对非遗传承的新探索。马华强在店内推出了锡器制作体验服务,节假日里,总有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亲手做锡器,也有不少游客选择到店体验。

“从我祖辈到父亲那一代,很多东西都失传了,所以,我总有一个想法,就是要把它们恢复起来。”——马恩明

记者 陈珂
编辑 林雯晶
昵 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