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8日
分享
第13期 为“采茶”,她倾尽一生年华
  • 黄淑霞与“采茶灯”小演员一起排练
  • 黄淑霞与“采茶灯”小演员一起排练
  • 黄淑霞指导表演
  • 黄淑霞(后排中)与弟子杨彩琼(前排)共同排练
  • 黄淑霞指导采茶灯表演

“采茶灯”,对于龙岩市新罗区的居民来说,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龙岩最有特色的传统舞蹈,“采茶灯”历史悠久,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自2014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采茶灯”更是成为龙岩最响亮的一张文化名片。

76岁的黄淑霞是龙岩采茶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12岁进入龙岩民间歌舞团,跟随温七九老师学习山歌戏的表演和编排技艺开始,黄淑霞就与“采茶灯”结下不解之缘。从当年的“采茶少女”,到如今的“采茶阿婆”,她为传承和发扬“采茶灯”倾尽一生的年华。

乡间小曲登上大舞台

万人共舞采茶灯 资料图

2009年9月10日,第七届海峡客家旅游欢乐节开幕式当天,10000人身着彩衣分成500个组,在人民广场上随着音乐翩翩起舞,100名小学生组成的“小蝴蝶”穿着溜冰鞋穿梭其中、环绕“飞舞”。“万人共舞采茶灯”由是获得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这场震撼人心的表演也成为当地人们最经典的共同记忆。

回想起当年的盛况,担任“万人共舞采茶灯”总导演的黄淑霞至今记忆犹新。“参加那次表演的人员有农村农民、企业厂矿人员、社区居民、教师等社会各阶层代表,年纪最小的只有5岁、最大的75岁。”黄淑霞说,那次表演的参演人员全部来自当地,而且每支队伍都有一定基础,所以排练起来并不太费劲,这侧面反映了“采茶灯”在新罗区的普及程度。

据考证,龙岩“采茶灯”起源于新罗区苏坂美山村,是融说唱、戏曲、舞蹈为一体的民间艺术,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该舞蹈艺术源于当地人民的采茶活动,展现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采茶姑娘手提茶篮,跟随精明风趣的茶公、茶婆跋山涉水,边采茶边嬉戏的劳动生活情景。“‘采茶灯’被群众视为吉祥舞蹈,多在新年、庙会、踩街、喜庆期间表演。因为‘灯’和‘丁’谐音,有添丁的意思。”黄淑霞介绍,经过几代人的改编和提升,“采茶灯”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民间舞蹈,直到现在,美山村在逢年过节跳“采茶灯”的习俗依然没变。

“早期的‘采茶灯’从歌舞到服装都保留了古中原的遗风,戏味较浓。”据龙岩采茶灯研究会前会长李雨民介绍,1952年8月,龙岩本土艺术家温七九重新整理改编了“采茶灯”,剔除唱戏成分,成为纯粹的歌舞。后来,由温七九编排的《采茶扑蝶》在2005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参加了省里、全国的文艺汇演,甚至在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获得银奖。

登上“大雅之堂”的“采茶灯”影响全面升级。2008年,新罗区成立了龙岩采茶灯研究会,并着手加强采茶灯人才队伍建设,在每个村(社区)都成立了至少一支采茶灯表演队。如今,新罗区几乎村村有“采茶灯”队伍、家家有“采茶女”,无论学校、广场、公园还是小区,人们总是能随处听到优美的“采茶曲”。“采茶灯”也成为龙岩游子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

退而不休的“黄重来”

黄淑霞指导采茶灯表演 龙岩山歌剧团供图

12岁那年,还是小学生的黄淑霞进入龙岩民间歌舞团,成为一名山歌戏演员,由此与“采茶灯”结缘。从茶女演到茶婆,从台前走到幕后,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加,师承于温七九先生的黄淑霞艺术造诣逐渐深厚。

“‘采茶灯’传承到阿霞老师身上时,又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李雨民说,有专业舞蹈基础的黄淑霞在保留“采茶灯”古老元素的同时,还吸收其他民间艺术成分以丰富其表演形式,经其改编的“采茶灯”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正是在她的手上,“采茶灯”被编排成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规模的30多种版本,使其成为大众化的文艺表演。

“我16岁进入艺校山歌班学习,那时开始就叫阿霞老师。”作为黄淑霞的“嫡传弟子”,杨彩琼如今已是龙岩山歌传习中心副主任。她告诉记者,虽然黄淑霞在进入艺校第二年就光荣退休,但她们的师徒生涯却至今没有结束。出于对舞蹈艺术的执着与热爱,退休后的黄淑霞依然活跃在当地山歌圈子。

杨彩琼说,作为山歌剧团的艺术顾问,黄淑霞没有额外的工资,但对工作的热情却比一般演员还要高,“从指导表演到编排舞蹈,她都亲力亲为,而且非常认真。”在她看来,黄淑霞平时豁达爽朗,但一到排练场就变得异常细致和严格,“稍微动作有些不规范或者步伐不到位,她就喊‘重来’,所以她在圈子里有个外号叫‘黄重来’。”

龙岩山歌剧团4楼有个20多平米的小房间,原是剧团的老宿舍。几年前,子女移居厦门后,放不下事业的黄淑霞经常两地奔波,这里就成为她在龙岩的临时居所。旧楼没有电梯,对70多岁的黄淑霞来说,上下楼就是个不小的挑战。“之前屋里只有床,连桌子都没有,夏天非常闷热也没有空调。”杨彩琼说,尽管条件简陋,但黄淑霞从无怨言,“她害怕给我们增添麻烦,所以从来不提要求,空调和热水器还是有关部门了解后主动帮忙添置的。”

编制图典传薪火

黄淑霞与“采茶灯”小演员一起 龙岩山歌剧团供图

“采茶灯”是大众化舞蹈,但要学习和排演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对此,龙岩市实验幼儿园的教师何钰杰深有体会。

去年,何钰杰在自己的班上开设了“采茶灯”课程,但在编排舞蹈时却遇到难题。“网上的版本很多,也不知道哪种动作是规范的。”何钰杰告诉记者,后来园里联系上龙岩山歌剧团,得到了专业的技术指导。实验幼儿园保教主任林蔚说,剧团不仅每周派来专家指导表演,还在服装、道具和舞台设计上提供许多建议,“团队演出质量大大提升,孩子们的热情空前高涨,幼儿园还被评为龙岩山歌戏传承保护(教学)基地。”

然而并不是所有“采茶灯”队伍都能得到如此专业的指导。由于没有统一的范本教材,当地“采茶灯”队伍表演水平参差不齐,对此,黄淑霞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16年,在新罗区文广新局、新罗区文化馆、龙岩采茶灯研究会的支持下,黄淑霞与邱惠珍牵头,开始与众多老艺术家共同编制《采茶灯图典》。

由于经费和批文问题,编制工作走走停停,如今,《采茶灯图典》正在进行第三稿校对。为了尽快向印刷厂交稿,黄淑霞这些天总往新罗区文化馆跑,校对稿件、补充图片成为黄淑霞最近最主要的工作内容。

“阿霞老师看得很认真,她说要确保一个节拍、一个动作都不能错。”新罗区文化馆副馆长苏峥告诉记者,这一周以来,黄淑霞总是早上来,晚上才回去,“有时忙得午饭都忘记吃。”

“文字大概150页左右,除了照片、图表,我们还会在后面附上音频、视频文件。”黄淑霞说,作为公开出版物,《采茶灯图典》凝聚着许多老艺人的心血,书中不仅梳理了“采茶灯”的历史源流、艺术风格、艺人小传,还包含了音乐、舞蹈动作讲解,可以说是类似教材的“采茶灯”百科全书。“如果顺利,今年5月应该能够出版。”黄淑霞相信,图典的编制出版将为“采茶灯”的普及和传承提供巨大助力。(东南网记者 李凌生

“采茶灯”是大众化舞蹈,但要学习和排演却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没有统一的范本教材,龙岩“采茶灯”队伍表演水平参差不齐。
2016年,黄淑霞与邱惠珍牵头,开始与众多老艺术家共同编制《采茶灯图典》。如今,《采茶灯图典》正在进行第三稿校对。 黄淑霞说,作为公开出版物,《采茶灯图典》凝聚着许多老艺人的心血,可以说是类似教材的“采茶灯”百科全书。“如果顺利,今年5月应该能够出版。”黄淑霞相信,图典的编制出版将为“采茶灯”的普及和传承提供巨大助力。

记者 李凌生
编辑 王培欣
昵 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