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灯笼在民间象征着吉祥美好、驱妖避邪、祛除百病,过年挂灯笼是是年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油纸灯笼做工精细,是民间雅俗共赏的一种实用工艺品。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城厢区东海镇东沙村的蔡起德夫妇对传统油纸灯笼,有着一份坚守的情怀。 年味渐浓,东沙村金沙宫附近古巷的蔡起德油纸灯笼店,一早就迎来买灯笼的顾客。蔡起德高兴地说:“临近除夕、春节,各地喜事接二连三,每天都有顾客光顾。这些天,自己与老伴几乎天天加班制作,有时晚上做到下半夜一两点。” 莆田油纸灯笼。 春节前后,是蔡起德夫妇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对于一位灯笼师傅来说,自己制作的灯笼成为抢手货,有一种成就感。在他家的阁楼里,有着满屋各式各样的油纸灯笼。因为他制作的灯笼美观牢固,每年这时候十里八乡的顾客都会幕名而来。很多地方的宫庙也会上门订购,包括湄洲岛妈祖祖庙、上英宫、上兴宫等。一年下来,他们会制作三、四千个灯笼。 蔡起德说:“一般年底12月销量最大,这时候有结婚、房屋下桩、乔迁,还有正月妈祖出游的妈祖灯、菩萨灯,元宵各个宫庙使用的油纸灯笼。我们制作的‘天地灯’挂一整年都不会坏,很多人来买,都忙不过来。” 邻居老蔡接过话茬,自己就住这隔壁,每年农历11月开始,这里会排长龙,他们连饭都没空吃。 蔡起德制作油纸灯笼。 蔡起德八岁起就跟着父亲学做红灯笼,他家祖辈从1891年开始制作油纸灯笼,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他的爷爷和父亲曾是有名的油纸灯笼师傅,一辈子与灯笼打交道。他说,父亲是第二代,自己是第三代,工龄已有40年。他坦言,自己掌握了莆田古式各式灯笼的油纸制法,熟知工艺流程,了解各个灯式、各个图案、不同色彩的文化内涵,以及制作过程的各个关键秘诀、特殊配方和火候时机,如灯笼胚的加工、桐油的特殊熬制。经过不断探索,他的油纸灯笼制法自成体系,从天地灯、宫庙灯、宜居灯到结婚灯、寿灯、照明灯,都有不同的设计寓意与故事。他说,油纸灯笼应用于莆田传统民俗的各个方面,不同场合使用不同制式、不同内涵的油纸灯,规制着严格的礼制内容,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 提起油纸灯笼的来源,蔡起德娓娓道来:油纸灯笼源自汉代的吉庆挂灯。在莆田民间,每逢婚庆、乔迁、祝寿或者春节元宵,家家户户必挂油纸灯笼。因此,这一技艺形成的历史超过千年。他说,在明嘉靖年间抗倭斗争中,戚继光因大军兵马未到,为设疑兵之计,组织百姓在夜间以蛇阵游灯的形式迷惑倭寇,使敌酋误认戚军大队伍在夜行军赶到莆田,吓得不敢出战。直至两天后,戚家军兵马集齐一举歼灭倭寇。以后,每年元宵节期间,莆田、仙游不少地方都有举行规模浩大的“游蛇灯”活动,以纪念这一段难忘的历史。此俗促进了莆田灯艺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应有的保护,元宵游灯活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俗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油纸灯笼工艺的复兴。 蔡起德制作油纸灯笼。 据蔡起德介绍,这种纯手工的莆田古式油纸灯笼,代表莆田地方传统民俗整体礼制规范和特殊文化内涵,极具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但制作过程繁锁。首先要购买灯笼的竹坯,进行修整,再贴上烤焙纸,刷上一层面粉糊。然后,按照顾客的要求,在晾干的的灯胚烤焙纸上描画,不同色彩代表不同的含义;还需要涂刷一层桐油,让整对灯笼看起来有光泽、亮度,更加牢固。最后,安装灯脚,即将小圆木片灯脚上的铁丝从灯笼的底部拉穿过顶部,加上铁丝、插蜡烛的灯台、提手的小竹棍。 莆田油纸灯笼。 这种传统油纸灯笼描画的步骤尤为重要,不仅要把中国龙等神话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在着色时更是需要七种颜色之间相互配合。小小的灯笼上蕴含了丰满的内容,既体现“五行融合”等传统文化,又表达了“福禄寿”“双喜临门”“添财添丁”等美好祝愿。蔡起德介绍道,如今仍坚持用古法制作油纸灯笼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更多简化的步骤,带来更快的制作效率、更低廉的价格。对于现今的情况,蔡老先生不置可否,不过他和妻子将会默默坚守着这项祖辈留下来的象征吉祥的传统手工艺,并把它传给下一代,“以前做的人挺多,这一带有七、八户做灯,现在只剩我一家了。祖先留下的传统,还好我们传承下来,孩子们也学会了,这个项目已被评为市级非遗,我家里外孙等晚辈也能制作了。” 蔡老望着这精心制作的一杆杆油纸灯笼,希望这一个个象征吉祥如意的油纸红灯笼,点亮人们新一年的愿景。(通讯员 易振环 黄益彬 陈丽君 本网见习记者 杨超斌) |
蔡起德八岁起就跟着父亲学做红灯笼,他家祖辈从1891年开始制作油纸灯笼,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他的爷爷和父亲曾是有名的油纸灯笼师傅,一辈子与灯笼打交道。他说,父亲是第二代,自己是第三代,工龄已有40年。
经过不断探索,他的油纸灯笼制法自成体系,从天地灯、宫庙灯、宜居灯到结婚灯、寿灯、照明灯,都有不同的设计寓意与故事。他说,油纸灯笼应用于莆田传统民俗各个方面,不同场合使用不同制式不同内涵的油纸灯,规制着严格的礼制内容,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
如今仍坚持用古法制作油纸灯笼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更多简化的步骤,带来更快的制作效率、更低廉的价格。对于现今的情况,蔡老先生不置可否,不过他和妻子将会默默坚守着这项祖辈留下来的象征吉祥的传统手工艺,并把它传给下一代。
“以前做的人挺多,现在只剩我一家了。祖先留下的传统,还好我们传承下来。”——蔡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