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敏文坐在竹椅上削竹篾。
竹器市场遇冷 他仍坚守着老行当
在三坊七巷,只要提到竹艺师何敏文几乎无人不晓。三坊七巷中心街区内有一条长达300米的古街“澳门路”,两边大部分店面所使用的遮阳竹帘都出自何师傅之手。“因为这条街‘西晒’,挂竹帘是福州的一个老传统。结合古街特点,制作竹帘时不仅考虑隔热和降温,也加入了复古元素,因此颇受店家的欢迎。”何师傅自豪的说。
走进何师傅的百年竹器店,许多竹竿整齐地堆靠在房子两边,只留出中间一道约1米宽的走道。在店内可以闻到一股清新的竹香,一些平时城市里少见的竹摇篮、竹躺椅、米筛、圆箩、炊米的竹笊篱、涮洗铁锅的竹筅帚等竹制生活品在这里一应俱全。“传统、实用、不易损坏。”前来咨询竹器品款式和价格的方先生如是说。
“福州是竹子之乡,早期福州随处可见竹子,因竹子寓意‘竹报平安’,故竹器也相当受欢迎。编竹器、做篾匠是福州的老行当。”何师傅说,三四十年前的老福州最少有十多家竹器社,大的竹器社有一百多名工人,如今在鼓楼区就只剩下他这家竹器“独苗”。福州竹器制品遇冷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大批量工业化时髦漂亮的塑料、不锈钢和陶瓷制品纷纷进入百姓日常生活,凭借光滑漂亮的外观和低廉的价格,迅速占领市场。使用竹器用品的人越来越少,尽管何师傅手艺了得,且竹器店位置好,但每个月的销售额也不足万元。
何师傅告诉记者,小件的生活用品很受欢迎,也有游客买回去送朋友。但桌椅一类的大物件,销售量就不容乐观。“相对于塑料制品来说,竹器遇潮发霉和价格较高的特性决定了其在市场竞争上的劣势。”偶尔有顾客来店里订做大件产品,但毕竟很少,经常一个月也卖不出一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