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文学青年:一边文学一边生活
www.hyyz888.com 2012-12-10 21:32 陈玲红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背景: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在中国掀起了一股“莫言热”,一时间莫言作品“洛阳纸贵”,各大图书市场以莫言文集为主打,迎来了难得的热闹场面。这股“莫言热”同时也刮进了高校,有报道称,受莫言获奖的影响,浙江各高校文学社团也迎来难得的报名高潮,高校里的文学爱好者也随机进入许多人的视野。 那么,在经济发展的洪流中,在娱乐至死的年代里,文学青年们是如何坚守文学阵地的,在他们眼里文学是否有用武之地,他们将来是否会走上作家的道路,而他们又将如何处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本期新世代报告,记者走进文学青年群体,试图窥探出在经济社会中,文学青年们的坚持与转型。
文学之路 从“苦闷”开始 晚上十一点多,所有同学都已沉浸梦乡,当年才读高二的陈锦江却穿着单薄的衣服,爬出被窝,小心揣着他的手稿,迫不及待地翻过墙,直奔网吧。他要把今天的手写在纸上的文章打到电脑上,传给安溪人民广播电台,这里有一个他的专栏节目——《真情传递》。这午夜指尖在键盘跳跃的几小时以及电台播放他文稿的时间,是少年陈锦江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 2007年考入福建师范大学法律专业的陈锦江很受学弟们的崇拜,因为他是一个“特别有才的人”。学弟王宏冰是陈锦江在高中时的校友,高二的时候,王宏冰就听学长在电台的专栏,也看他的散文,在他看来,陈锦江“比同龄人更懂得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王宏冰觉得他们的小县城能出这么一个文学才子非常难得。 然而王宏冰不知道的是,他眼中的“才子”是在苦闷中“熬”出来的。原本擅长文科的陈锦江,在高二文理分科时听亲戚朋友的劝导选择了理科。但是这之后,却因为看不懂物理图形和化学方程式,他从原来年段的前一百名,落后到年段倒数几名。 在同学眼里,这时候的陈锦江也从过去阳光开朗的大男孩,变成了一个内向自闭的差等生。压抑的陈锦江无法将心中的苦闷与人诉说,便开始写散文。“我们要考入同一所大学,会做永远永远的朋友,还要一起去美丽辽阔的大草原,骑着奔腾的马儿,在风中呐喊,一路流浪。”这是陈锦江高中时期最期待的生活。 与苦闷的陈锦江一样,觉得“高中生活太苦逼”的马璐瑶如今把自己关在禅寺里,她当然不是出家,只是大四的她在忙碌完找工作与她那16万字的《李叔同传记》后,便迫不及待地想让自己安静下来。 “洞见、深刻,文学素养极好,说话直,却也有阴郁、哀伤的一面。”这是师弟陆俊文对马璐瑶的评价。陆俊文说,马璐瑶是厦门大学中文系公认的才女。她是新概念作文大赛两届一等奖的获得者,对佛经、禅经也颇有研究,浩浩荡荡16万字的《李叔同传记》更让他折服,“她是一位天生的文人”。 但小时候的马璐瑶写作却极差,按她自己的话说,她写的作文就是平白直叙,毫无修饰。所以高中的马璐瑶虽就读于全市最好的文科班,但成绩排名靠后,令她十分自卑。她告诉记者,每次考试念完成绩排名,她都不敢抬头,也不敢上厕所。“因为我的位置在教室最里面的一排,出入要经过讲台,我总觉得我走上去,大家便会齐刷刷地看着我,特别丢人”,马璐瑶说,“那段时间太苦逼了。” 都说上帝在关掉一扇窗的时候,总是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长期的压抑与苦闷让陈锦江与马璐瑶的文学才华得到了无尽的释放。高中时期的心路历程成就了马璐瑶的第一篇小说《南有乔木》,凭借此文,她获得了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并从北方来到南方的厦门大学。陈锦江则在大二时,出版了他的个人散文集《风从鱼的身上经过》,他也因此获得全国新星作家银星奖,并加入作协,成为青年文学爱好者中的佼佼者。陈锦江坦言:“如果当初选择了文科就不会那么压抑,也许就不会寄情于文学世界,写那么多文字了。”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