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AU INDEX

海洋科考船“三兄弟”亮相!我国深海探测立体技术体系形成

2017-06-29 11:59 王攀 吴涛 胡林果 来源: 新华社责任编辑:柯彦宇

6月28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海洋地质十号”综合地质调查船在广东东莞出坞下水,该船填补了我国小吨位大钻深海洋地质钻探船的空白,提升了海洋地质调查能力,也标志着我国海洋地质综合调查能力跻身世界前列。 “海洋地质十号”是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水文环境等多功能调查手段为一体的综合地质调查船。船身总长75.8米、宽15.4米、深7.6米,结构吃水5.2米,排水量约3400吨,续航力8000海里,定员58人。新华社发(黄国保 摄)

28日,“海洋地质十号”综合地质调查船在东莞的广东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船坞码头下水。至此,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保障工程配套装备项目中的3艘调查船全部下水。

海洋科考船被视为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代表。“海洋地质八号” “海洋地质九号”“海洋地质十号”“三兄弟”亮相,共同组成了我国深海探测的立体技术体系,也标志着我国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及钻探等综合海洋地质调查能力跻身世界前列。

建起我国深海探测立体技术体系

“海洋地质十号”和今年2月底下水的“海洋地质八号” “海洋地质九号”调查能力各有侧重,共同组成了我国深海探测的立体技术体系。

“海洋地质十号”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是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水文环境等多功能调查的综合地质调查船。船身总长75.8米,宽15.4米,排水量约3400吨,续航力8000海里,可以实现在全球无限航区开展海洋地质调查工作。

在当天的下水仪式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说,该船填补了全国小吨位大钻深海洋地质钻探船的空白,丰富了我国海洋地质调查船舶体系。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装备管理处副处长柯胜边告诉记者,“海洋地质十号”除可进行高精度的海洋地质、综合地球物理、水文及物理海洋等综合调查外,还具备钻探能力。

“海洋地质八号”是六缆高精度短道距地震电缆三维物探船,主要用于开展大面积区域调查工作,可以满足全海域水合物调查、区域地质调查和重点海域油气资源调查等任务的需要。

“海洋地质九号”调查船可开展多参量海流测量、地质取样、高精度中深层地层结构探测、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测量等多种海洋地质调查工作。

“这些船各有特点,调查能力各有侧重,弥补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多数调查船过于老旧、性能单一的不足,共同组成我国深海探测的立体技术体系。”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说。

从几十吨小渔船到上万吨远洋船

海洋调查船随着国家的强大而成长,也代表着我国海洋装备能力的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洋调查船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洋,从几十吨的小渔船到数千吨级乃至上万吨级船舶的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将渔船、拖船、旧军用辅助船等改造成海洋调查船,摸索积累近海调查经验。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加快自行设计和建造海洋调查船的步伐,成为全球第一批专门设计建造海洋调查船的国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我国有计划地发展不同型号的远洋调查船,开启了自主设计和建造批量大型远洋调查船的时代。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迎来海洋调查船发展高峰期。先后建造了“海洋六号”“科学”号、“张謇”号等较先进的调查船。

“三艘新船的陆续下水,是海保配套装备项目建设的重大成果,显示出中国已经形成了从水面到水下、从沿岸区域到深海大洋的综合探测技术装备体系。”钟自然说。

助力我国可燃冰产业化进程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钟自然说,海洋地质调查局工作是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海洋地质十号”成功下水,将有助于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的产业化过程。

今年5月以来,我国在南海神狐海域取得了可燃冰突破性的试采,使我国成为全球可燃冰科学技术的引领者。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程度仍有待提高,“海洋地质十号”的投入使用,可满足我国东部海域、南海重点区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取心”的需要,从而助力我国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

展望未来,我国还将探索可燃冰专用勘探船。钟自然表示,以钻探功能为主的“海洋地质十号”的成功建造,也为我国建造适用于全海域的万米级可燃冰钻采船(大洋钻探船)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