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AU INDEX

海洋六号,让深海科考更有深度

2017-06-27 10:51 常钦 李刚 来源: 人民日报责任编辑:柯彦宇

26日上午10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科学考察船从广州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起航,远赴太平洋,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深海地质航次和中国大洋41B航次科学考察任务。“此次跨年度调查航次任务繁重,整个航次历时240天,预计总航程约22000公里,计划2018年2月返回广州。”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说。

将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深海地质调查,首次为多国科学家提供培训

叶建良介绍,2017年深海地质航次共有3个航段,本航次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深海地质调查,为进一步了解西太平洋区域地质概况以及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提供基础资料。中国大洋第41B航次分为3个航段,在西太平洋海域开展资源、环境、生物等调查。

本航次首席科学家、广海局副总工程师何高文介绍了这次出航的3个亮点:首次开展国际培训,为来自加纳、墨西哥等国的青年科学家提供国际培训。这是我国履行富钴结壳勘探合同义务,第一次开展国际学员海上现场培训,单次人数最多,达到5人;继续将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级ROV(海马号)应用到富钴结壳资源调查。“相对于2015年,将在海底开展富钴结壳厚度探测以及取样验证和高分辨高精度路线调查,获得海底高清影像资料。”此外,首席科学家团队和船长团队年轻化,本航次有3位80后的新任首席科学家和一位新任船长。

作为国内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500米作业级深海遥控潜水器,“海马”号是迄今为止我国投入实际应用的系统规模和作业水深最大、国产化率最高的深海遥控潜水器。“海马”号是无人潜水器,动力来自于作业母船,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到动力,作业时间不受限制,擅长于在海底进行定点作业,它可以在海底完成长时间的高强度、复杂化的海底作业任务。

“‘海马’号身长4米、宽2.1米、高2.6米、重达5吨,从外观上看,就像一个可以沉入海底的黄色箱子。”“海马”号海上作业技术负责人胡波说,“海马”号此行的任务之一就是完成海山区富钴结壳的探查和取样。为此,“海马”号还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进和设备更新。“机械手增加了一个手持钻机,可以对特定的富钴结壳样品进行钻取;增加了一个富钴结壳厚度声学快速探查设备,可以探查‘海马’号底下的结壳厚度;增加了一个立体式钻机,最大的钻进深度有1.5米”,胡波说。另外,“海马”号还安装了结壳切割机,可以对海底的结壳样品进行切割,来获取大型的块状样品。“如果我们在海山区碰到大型的块状样品的话,可以切割完以后再把样品采集回来。”

除了完成富钴结壳矿产资源的探查任务外,“海马”号还配备了其他一些探查设备,比如生物捕获器等,来满足生态环境等不同的科学研究需要。

对我国参与国际海底资源开发、推进深海高新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海洋六号”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型科学考察船,长约106米,满载排水量达到4650吨,2009年正式交付使用。“海洋六号”以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为主,集地震、地质调查等多项调查功能于一体,是目前世界上第一艘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从2011年开始大洋调查,已经完成了6个大洋航次和4个深海地质调查航次和一个南极航次的调查任务,成为我国大洋航次调查的排头兵。”

“本航次调查区域受天气影响较大、航次时间长。”何高文介绍,西太平洋是台风发源地,直接影响调查区,同时差的海况也对调查手段和方法有影响;本航次时间预计240天,是一个跨年度的航次,对人员身心状态是个考验。经过前期将近1个多月的备航工作,完成了3次南海设备的海试,以及相关设备的准备。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14个单位将参加本航次,参航人员约218人,也是“海洋六号”执行大洋科考人员最多和参航单位最多的一次。此次远洋科考,“海洋六号”将利用先进的调查设备,开展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底摄像、温盐深测量、锚系观测、生物分层拖网、重力测量等调查。

近年来,“海洋六号”在大洋及深海地质调查方面成果颇丰:在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了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和深海沉积物稀土等资源调查,圈定了成矿有利区;开展了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在多金属结核矿区和富钴结壳矿区,开展回波勘探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勘查效率;开展了合同区环境生物调查,完成了富钴结壳合同区综合环境生物调查,为富钴结壳合同区环境基线提供了基础数据。

自1986年以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先后组织实施完成了16个航次的中国大洋科学考察活动和4个航次的深海地质航次,并分别于1990—1991年和2016—2017年间两次开展南极南大洋科学考察航次任务。“此次远洋科考对于我国参与国际海底资源开发、增强资源的战略储备和推进我国深海高新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何高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