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艺术频道 > 艺术评介> 正文
罗礼平:新时代美术的创作动因与审美创造——以福建美术创作为例
2024-06-01 19:11:55 来源:艺品杂志 责任编辑:冯韵作者:罗礼平

《磐石无语》翁振新

新时代以来,美术创作呈现蓬勃向上的生态面貌。作为中国艺术的一个核心范畴,美术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哲学和审美观念共属血脉相承的有机体,是一个横亘于当下的重要课题。与之同时,在本体规律、塑造精神、境界拓新、价值引导和审美启迪等不同维度之下,汇聚成美术创作独特的价值体系和语言路向。在新时代文化语境之下,我们必须进一步思考美术创作的基本范畴、基本特征,辨析话语建构的基本内涵与特质,探索与时代需求相契合的审美创造路径。

《隆庆开海》张明超

《范仲淹〈岳阳楼记〉》徐里 李晓伟 李豫闽

一、言志缘情:美术创作的本体性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中,所谓“言志”即通过艺术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和意见,“缘情”即抒发作者的感情,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辅而行,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动因论的核心要素。《毛诗序》作为汉代毛苌所授《诗经》中的一篇诗学理论文章,开篇谈到“诗者,志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每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程度不同,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也不同,这些艺术形式是人心、志、情、言的统一体。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的草书“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这是创作者情动于中而发于外的“言志”之一种。又如元代画家倪瓒谈论自己的作品时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又论画竹:“余画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主张绘画是“抒情”,以此作为作画的动因。可以说,在美术创作中“言志”与“缘情”并重,又和而不同,这种创作动因绵延于当下,不断地在美术的本体性语言的现代化进程中融合发展。

福建在全国文化和文艺格局中是一个独特的地域性存在。闽文化丰富多元,兼容并蓄,既保有厚重博大的中原文化,又承续了东南传统的闽越文化,融汇勇猛果敢的海洋文化。这些文化以主体精神在场的形式,为新时代区域性美术创作的本体性语言与本体精神的提炼、输出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因此,历代闽籍书画家的作品常呈现独树一帜的风格。自宋代开始名家辈出,如惠崇、郑思肖等均开创一派之貌,成为中国书画史的重要节点。明代以来,“闽派”书画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群体性影响,黄道周、张瑞图、李在、吴彬、曾鲸等人领一时之先。清代如上官周、黄慎、华喦、伊秉绶的声名鹊起使“闽派”书画再度成为全国的亮点。值得注意的是,“闽派”书画传统及其文化脉络延展至今,无论是近现代“闽派”书画的代表人物谢琯樵、李霞、李耕、沈耀初、谢投八、胡一川、沈福文、吴忠翰、陈子奋、郑乃珖、林子白、宋省予、谢意佳、杨启舆、林以友、高一呼等所追求,还是当代提出的“新闽派”观点,皆是为实现将深挖传统文化精神和追求当代艺术审美结合起来的目的,成为打造福建文艺高峰的丰厚资源。

当前,福建省推出的一系列专业性展览如“八闽丹青——福建省美术书法双年展”“意之大者——福建省写意画大展、福建省花鸟画大展、福建省白描艺术大展”“闽人智慧·侯官精神——侯官文化主题美术与书法展”等,经过多年打造已成为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展示平台,在展现闽地历史意蕴、精神特质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具有专题性、持续性和地域性的书画大展在具有福建地域特色的美术创作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已成为当下全国书画展览体系的重要构成,成为传承地域文化、打造文艺高峰的有效探索。

《人民好干部谷文昌》李豫闽 王裕亮 李旭东

《国有企业改革》赵胜利

二、图以载道:话语建构的叙事性

图像叙事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随着历史的变迁,在不同的时期美术的叙事性意涵随之变化。西晋文学家陆机曾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提出了绘画与形之间的联系,肯定了绘画的文献价值。无论是远古的岩画,还是青铜器上的纹饰、帛画缯书上的神兽,皆以图画的方式记载了早期人类社会的生活景象与精神追求。王伯敏在《中国绘画通史》中道:“一卷优秀的风俗画,可以让几世纪后的观众俨如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市井中。”指出古代风俗画本身具有叙事性特征,能够客观反映当时社会的自然风光、社会风貌与人文景观,具有重要的历史学价值和社会学意义。宋代是文人画兴起和繁荣的时期,宋代山水画中所呈现的叙事情节,既有生活场景描绘上的精妙入微和鲜活,亦有叙事情境的隐性表达,使得叙事隐含在画作中的时间变幻和多重情节的情境之下,开创了山水画新的表现空间。至明晚期,伴随多种类艺术传播媒介的发展,叙事性绘画进入多形式发展的阶段。叙事性整体贯穿于中国书画体系之中,既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也塑造、开拓了书画的表现空间和内在意涵。

“图以载道”是美术创作的本质之一,意为通过图像来传播一定的思想,阐明道理。而美术创作中的话语建构则与“图以载道”内在相对应,其基本路径为用美术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气象、中国精神。

“图以载道”对当下福建画家而言,有两个层面要求。一方面,用美术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应把握好个体、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站在历史真实、艺术性与时代性高度融合点之间。另一方面,用美术作品讲好福建故事,在创作核心上应以主旋律作品创作逻辑为共性,在表现题材上提炼能代表新时代变革和地域性精神的现实主义题材,在创作方式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高于生活,提炼生活,这是通过美术作品讲好福建故事的内在逻辑和基本方法。

具体而言,如翁振新曾获首届中国人物画展览最高奖的国画作品《磐石无语》。作者将中国文化中独具个性形象的“惠安女”作为美术创作中的隐喻媒介,并在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形式意蕴中,传达凝重端肃的氛围,在史诗性的图像中发掘闽海意蕴和厚重的人文精神。王来文在白描绘画体系中,通过汲取闽地传统,创研新画法和新笔质,着力通过“观”故乡风物实现“物我”融合,追求空灵意趣、诗意韵致和学术哲思,倡导“以线为骨”“素以为绚”的美学观。此外,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福建美术界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主题性作品,入选“中华文明五千年美术创作工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等国家级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例如《宋慈〈洗冤集录〉》(作者王耀伟、孙志纯、丁铮)、《隆庆开海》(作者张明超)、《范仲淹〈岳阳楼记〉》(作者徐里、李晓伟、李豫闽)、《人民好干部谷文昌》(作者李豫闽、王裕亮、李旭东)、《国有企业改革》(作者赵胜利)、《时代楷模孙丽美》(作者郭东健、林锦春)、《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作者张永海、赵胜利、文亚坤)、《绣红旗》(作者卢志强)、《破冰之旅——胡锦涛会见连战》(作者王裕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者翁志承)等一大批主题创作。在传承中华民族美学精神、坚定民族国家立场的同时,在主题表现上关切现实,表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活图景和时代精神,让丰富多样、生机盎然的生活图景成了“画中事”,共同彰显了新时期福建形象的时代精神、文化内涵与多元风貌,这些作品以图载道,以图传声,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范本。

《绣红旗》卢志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翁志承

三、美以育人:审美创造的价值性

中国先秦的艺术理论著作《乐记》提出了“乐者,乐也”的主张,解释了艺术能够给人带来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具有娱乐的功能及寓教于乐的特点。南朝刘宋的宗炳在中国最早的一篇山水画专论《画山水序》中提到“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丛,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提出了“畅神”之说,意指人们在对山水的应会感神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精神层面的愉悦,进一步阐发了山水画的精神性价值。畅神娱人说作为古代关于创作动因的主要理论之一,揭示了艺术创作的独立价值即审美,其中包含自娱和娱人。这种创作观引导艺术家通过艺术获得精神的自由解放和愉悦,继而在艺术表现内容、语言形态和技法思维方面不断开拓创新。

可以说,畅神娱人说既是对艺术创作动因的理论性总结,也是对创作心理、创作行为的主动性探求,由此审美创造的作用和价值不断被强化。审美创造即以美育人,其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艺术家创造美术精品力作,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对新时代美术创作而言,一方面人民是创作者作品中的表现对象,是“画中人”,是创作者运用真情实感所塑造出来的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人民形象;另一方面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亦是美术作品的“欣赏者”和“批评家”。在近四届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获奖的福建地区作品中,如汤志义《渔舟飘至》、苏国伟《艳冬》、饶碧凤《殇》、张玉惠《织情叙意》与《盛世花开》、黄建坤与林智勋合作《旧时光》、熊礼斌《草原上的人们》等诸多优秀作品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并赢得广泛赞誉,根本原因就在于创作者将人民放在作品定位的核心,及时回应了新时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对这样的作品,人们可以依据自身的背景、经验、知识基础和个性特征,自如无碍地形成对美术作品的解读。这些作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民性”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生成性特点。

《渔舟飘至》汤志义

《盛世花开》张玉惠

此外,美术创作以独特的视觉文化形态承载着教化育人的重要功能。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提出绘画的社会功能为“明劝戒,著升沈,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唐代张彦远更是进一步指出画有“成教化,助人伦,与六籍同功”之效,这些都为中国书画的教化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今天新时代开放多元的语境之下,围绕着构建“大美育”格局的目标,坚持以浸润为目标和路径,在美的供给上应积极创造与加强感知,在美的教育和传播之中,应形成自觉追求和理想情怀。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全国率先推出文艺英才计划、王来文白描精研班,福建省画院、福州画院相继推出公益性质的中国画研修班,省内各高校承担的国家艺术基金人才的培养项目,着力于青年美术创作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为繁荣福建省文艺发展事业不断输送新鲜血液,注入新的活力。

新时代美术创作在话语建构的叙事性上出现了新的释读与扩展,在审美创造的价值性上呈现外延与拓展。图以载道、美以育人成了新时代美术创作的新命题。在此基础之上,艺术家们更应守稳初心,追远履新,以“大历史观”将表现对象置于历史文化长河之中,以“宽视野”将表现意涵融于时空交织之间,从时代之变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引领区域美术文脉传承,同时提升有关美术创作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和学术话语的能力与水平,在创作和传播场域的双向、通畅的流动中,提供一条新的当下美术创作的实践转向思考的路径,进而不断提升“闽派”特色美术作品的影响力,践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理念,奏响福建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美美与共的乐章,以美术创作实践及其理论研究助力打造福建文艺高峰。


罗礼平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教育部普通高校美术学类教指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