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艺术频道 > 艺术评介> 正文
国家艺术基金授课实录(三十七) 美术学院蓝泰华教授为培训班开设讲座
2023-11-06 11:40:25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责任编辑:冯韵

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新时代美术馆公共美育人才培养》在福建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展开。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蓝泰华教授应邀为项目学员展开了主题为《“工不可没、艺不可失”—开启非遗的美好生活》的专题讲座。

蓝泰华教授首先阐明“什么是非遗”,三个关键点:第一,某种文化传统能不能被认定为非遗,需要符合一系列的条件和标准吗?并不是,只要是传统就是非遗。判断一个思想是不是非遗,要具备四个要素,一是世代相传,二是社区和群体,三是互动和再创造,四是认同感和持续感。第二,非遗是一个文化现象的整体,不只是一件件体现文化传统的产品或作品,更是可见和可参与的生活。第三,非遗是实践的传承。非遗需要通过生动的实践来实现和体现,离不开实践传承。

蓝泰华教授认为,当前非遗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环境的变化,包括人口的快速流动。二是信息,目前获取信息的渠道极大丰富。三是大众生活品质和审美观念的提升,不少传统工艺产品不能适应当代需要。四是部分非遗得以生存的特殊条件发生了根本改变。五是有的非遗与当代价值不符合,缺乏发展的可持续性。

所以非遗在当今面临挑战的情况下,应该更多地和我们的生活空间融合在一起。当下的设计师也应该多关注在地的非遗技艺,如何让它和我们的生活空间相融合在一起。

蓝泰华教授介绍了其主编的《八闽百工》的主要内容:福建省的非遗技艺门类众多,无论是石雕、陶瓷、木雕,还是竹编、漆器等,这些都是空间设计当中很好利用的载体。在空间设计当中,功能性的设计逐步在弱化,如何体现设计的文化属性,一定要通过在地化的因素来体现。通过在地化的非遗技艺作为设计的载体,可以很好地诠释空间设计的文化属性。

蓝泰华指出,“工不可没,艺不可失”,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工”代表着工艺,代表着匠心传承;“艺”代表着艺术性的表达方式,文化属性的艺术性表达。所以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是我们未来设计师共同努力的方向。下面这张表格给大家作为参考,如何把地方性的材料和特殊的技艺,加上载体创意,融合到空间设计当中,使这样的设计产生全球市场的品牌效益。

蓝泰华指出,文化创意的商业模式是“三位一体”的模式,这在设计内容中是要体现出来的。这里的三个递进关系,源于文化、形于产品、用于生活,文化创意转换体现在设计层面。有三种层次,一种是外在的层次,主要体现在色彩、质感、造型、线条、表面纹饰、细节处理、构建等组成。往上是中间层次,包括操作性、安全性、功能性、使用便利结构性等关系的组成。文化层次的设计是意识形态无形精神中的内在层次,这是最高的设计层次。包括我们设计的产品空间是否有特殊的含义,是否有故事性,是否有感情,是否具备某种文化特质。

蓝泰华强调,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不断融入人文智慧、才艺和创造力的生动实践。要用现代的产品去传播我们悠久的民族文化,用更接地气的民族文化产品去引领这个时代的设计潮流,演绎非遗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的生动实践,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一个充满中华文化时尚魅力的新时代正向我们快步走来,让我们一起探索非遗进入美好生活空间设计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