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艺术频道 > 艺术评介> 正文
罗礼平:王来文的白描艺术
2023-09-01 18:17:39 来源:责任编辑:冯韵

近十几年来,王来文潜心于写意花鸟创作,成果斐然,尤其是独具个性的大写意墨荷系列作品得到画界的广泛关注,熟不知他的白描艺术同样引人入胜。即将在厦门展出近期创作的六十余幅写意性白描,也将呈现王来文艺术探索道路上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精彩。

其实,王来文长期以来从未间断过白描写生,他将其作为探索笔墨语言的重要途径,将写生与创作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白描既是一门独立的画科,又是在中国哲学与审美体系观照之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绘画语言。中国文学借用“白描”一词,指用最少的笔墨语言,勾画出事物或人物的独特形态或动态,以传神写照地表现人物或事物的外貌特征和精神特征的文学表现手法,简洁和传神是文学中“白描”的本质特征。白描手法有如冯梦华云“其淡语皆有味, 浅语皆有致”,司空图亦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在中国艺术系统中,白描与写意其实是相互依存的整体,前者既是手段亦为形式,后者终为旨归。王来文认为深入生活,坚持白描写生,可以更加细致入微地观察对象,把握对象的自然属性和本质特征,为大写意创作提供客观依据,所以他的写意花鸟总能看到生动的细节,耐人寻味。另一方面,长期的写意笔墨实践又强化了王来文白描艺术的写意性特质,无论大胆取舍的构图、凝练简洁的造型,还是审美意趣表达、人文情怀的抒写,皆与其写意艺术一脉相承,相得益彰。他的写意花鸟向来以水墨为主,少有施色,笔墨凝练传神,可以视作另一种形式的“白描”。在他的笔下,二者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仅有形式的差异。

王来文是在本土成长起来的画家,其白描艺术根植于闽派传统。福建自古以来,就有白描写意的传统,如南宋笔下的飞天云龙,郑思贤的线描简笔幽兰;明代更是名家辈出,边景昭、李在、上官伯达、曾鲸、吴彬等人皆能工能写,其中吴彬以白描罗汉著称,被称为“夙世词客,前身画师”;而自清以降,出现了两位在美术教育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白描高手和两部堪称经典的白描范本。其一是清初的上官周及其《晚笑堂竹庄画传》,其二是现代的陈子奋及其《陈子奋白描花卉册》。上官周晚年创作的《晚笑堂竹庄画传》,集历代名家之大成,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秦汉至明初120位历史人物,该画集自乾隆八年(1743)刊行以来,至民国200多年间,多达10余种版本传世,成为“近一二百年来学习人物画的重要范本”(叶浅予语)。陈子奋以金石书法入白描花卉,俞剑华评其白描“是含有顾恺之、李龙眠而独成一格,成其所谓陈子奋的白描”。晚年创作的《陈子奋白描花卉册》于1959年在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印行,至今仍是许多艺术院校国画专业的指定范本。王来文1987年考入福建师大美术系主修中国人物画,当时正是85新潮高涨时期,王来文却没有随波逐流,从资料室借来《晚笑堂竹庄画传》、《陈子奋白描花卉册》等范本,书不离手,反复研习,认真揣摩,继而上溯唐宋诸家,又潜心研究陈老莲、任伯年的线描造型,深得传统白描艺术之精髓。

王来文是一位研究型的画家,他的笔墨语言建构,正源自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转换。纵观王来文中国画创作历程,无论是粗笔泼墨,还是细笔白描,都抓住了一个“写”字,强调笔墨语言的书写性。中国画是一种意象造型,依靠线条的结构组合来完成意象的表现,而线条的质量往往潜藏着画家对传统艺术的理解、修养。他始终认为,书法有如西方的素描,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母。早在东晋时期,顾恺之就强调“以形写神而空其时对”,强调“写”在绘画中的主导位置。唐张彦远云:“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皆本于立意而归乎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唐六如亦云:“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不过执笔婉转灵妙耳。”王来文学书早于学画,小学三年级开始习字,从颜体楷书入手,后学汉隶,行书习“二王”、米芾、苏东坡诸家,从艺二十余年从未间断对书法的研习。我们发现,王来文并未拘泥于传统工笔白描用笔,而是从书法的抽象美中吸取技巧和经验,将书法线条的肥瘦、筋骨、轻重、缓急、稳健、险峻等多样视觉形态和审美意蕴巧妙地融于笔墨之间,游刃于工写、形意之间,张弛有度、疏密有致。

清人方薰批评时人指出:“世以画蔬果花草随手点簇者谓之写意,细笔勾染者谓之写生,以为意乃意为之,生乃像生肖物。不知古人写生即写物之生意,初非两称之也。工细、点簇,画法虽殊,物理一也。”当下的境况何尝不是如此?方薰告诫我们,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不能脱离意象观物本质。状物象形固然重要,但写物之生意,抒胸中丘壑才是艺术的旨归,就这个层面而言,王来文的白描艺术在当下更彰显示范性的意义和价值。他笔下的白描取材于日常生活,水仙、荷花、芭蕉、兰梅、紫藤等具有文人气质的花草一直都是他的描写对象,本次展览又增加了家乡的特产螃蟹。直接对景写就,花卉虫草跃然于纸面;因为忠实于生活与个人体验,不事雕琢, 胜似雕琢,却能从饱含情感的线条中感受兰花的清气、荷池的温度、蟹爪的利器; 无意渲染, 胜似渲染,却能以少胜多, 以简驭繁,别开生面。

雨果说:“有一种比海更大的景象,是天空; 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 如果说古代文人常以“绚烂之极, 归于平淡”表达人生理想,我却从王来文的白描作品中分明感受到“淡极始知花更艳”的意象,于平凡中呈现生物的灵性与生命力。枯而不涩、虚而不空的线条洋溢着一股积极入世的正气与雄浑。

(文章由作者本人提供)


作者简介

罗礼平,1967年生,福建长汀人。先后就读于福建师大美术系、北京大学艺术系,获文学博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现任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美术馆馆长、教授、博导。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艺术家简介

王来文,福建漳浦人。毕业于福建师大美术学院,教育部首届中国画博士课程班进修。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福建省美术家协会花鸟画艺委会主任,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美展评委,长期担任各有关全国美术展评委,福建省美术大展评委会主任、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百花文艺奖总评委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