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艺术频道 > > 正文
袁师永:匠心接续 福犀福兮
2022-10-18 11:48:11 来源:福州晚报责任编辑:冯韵

复原失传的福州雕漆 获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袁师永:匠心接续 福犀福兮

袁师永。

他复原了失传的福犀(福州雕漆,又称福州剔犀)技艺;他8月被评为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打破了福州连续十六年来未有漆艺“国大师”的历史。他就是福建省红门漆艺术研究院院长袁师永。

袁师永1956年出生于木雕世家,自幼就酷爱书画、雕塑等;小学毕业后辍学两年在家,给做木雕的父亲打下手;读中学时,寒暑假跟随做漆艺的亲戚学习。虽然没经过正规专业艺术院校学习,但他凭借天赋和刻苦取得很多成绩:木刻版画《赶在日出之前》、漆画《今日喜事多》等入围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美术作品展,漆画《门》入选第七届中国美术大展,近20件不同漆技艺作品获得中国国家级展览金奖,多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美国休斯敦美术馆、莫斯科私人艺术馆等收藏。

除了名闻海内外的脱胎漆器,被誉为“福犀”的福州剔犀漆器在宋代就名扬全中国,是福州漆艺的精华和代表,在中国漆艺历史中有着巨大影响。明代《格古要论》、清代李渔《笠翁偶集》、蒲松龄《家政内编》等都有对福犀的描述,评价甚高。福州市博物馆“镇馆之宝”——“南宋剔犀如意云纹三层葵形盒”被认定为世界最早的纪年明确的漆器标准件。但由于诸多原因,福犀发展波折不断,许多技艺早已失传,到了20世纪80年代,福州已无人做福犀,这个名词也退出大众视野。

沉迷于传统技艺的袁师永,1990年决意复原福犀技艺。精通雕刻和漆艺的他,认为自己前半生艺术积累仿佛就是为接续这一断开的历史作准备。但他开始进行福犀创作时,却惊觉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大漆多了,其他矿物质少了,它就会粘刀,导致刀拉不动;大漆少了,其他矿物质多了,漆层就很脆,容易断裂。”福犀原料配比自有讲究,袁师永花了1年多时间反复试验,最终确定了最合适的配比。

闯过原料的配比关,接下来是更重要的耐心关——要剔出漆的质感,呈现作品的立体感、纵深感,那么漆就要髹到一定的厚度,多达几十层几百层,但髹漆并不能一气髹完,还要考虑漆层厚度对干湿膨胀情况的影响等。

经过袁师永的不懈努力,福犀得以成功复原。他还另辟蹊径,以人物刻画为主,融合福州木雕与寿山石雕的技艺特色,弱化传统福犀的实用性,展现经典传奇的佛教法会场景,从而形成了现代福犀的唯一性。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和举评价袁师永作品“大气盘旋,虚实相生,辉煌而又古雅,淋漓的漆与艺之美扑面而来”,特别对福州的雕漆技艺——福犀的发展重新开拓了一片天空。

袁师永说,今后将积极推进福犀技艺的传承保护,并通过设立工作室、带徒办班、办展等举措,把包括福犀技艺在内的福州漆艺推向全中国乃至世界。

(刘磊/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