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在花山对面的地里种花生,有时抬头看到对面悬崖上的‘小红人’,觉得是神仙画的。”在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城中镇耀达村,55岁的村民何小莲给记者讲到从小看到大的花山岩画时,仍难掩兴奋之情。
何小莲口中的“小红人”,正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花山岩画上的人像图案。这些图案十分奇特:手脚大张,腰佩环刀……人像高度一般在0.6至1.5米之间,最大的高达3.58米。
位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龙州县、江州区以及扶绥县境内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沿江绵延100多公里。
宁明县位于广西西南边陲,与越南接壤,是花山文化的发祥地。“根据推测,花山岩画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壮族先民骆越人留下的遗迹,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宁明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朱秋平说。
花山岩画究竟画了什么?“目前专家更倾向于认为岩画是骆越先民为了举行祭日、祭铜鼓等祭祀活动或庆祝狩猎成功、丰收以及战争胜利等重大庆典活动而创作的。”宁明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甘宇健说。
不少研究者认为,花山岩画反映了边陲民族与中原民族的交往交流。如岩画上出现铜鼓图像,说明当时骆越人已掌握青铜铸造技术。而铜鼓的铸造,与中原青铜器及其铸造技术传入广西密切相关。
专家介绍,中原青铜器及其铸造技术的传入,给当时的广西带来了中原文明的信息。随着秦汉王朝对岭南的统一和大批中原人南迁,中原地区铜钟和礼乐文化也传入广西,在重大祭祀活动中敲击铜鼓、统一歌舞节奏等习俗也反映在岩画中。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严庆介绍,中国史前文化有六大区域,分别是中原、甘青、山东、燕辽、长江中游和江浙,同古代华夏、戎羌、东夷、北狄、三苗、古越有明确关系。“各民族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他说。
花山岩画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处文化宝藏,已在2016年申遗成功。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何小莲因文旅发展,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我在村里的红糖加工作坊工作,既能照顾家人又能挣钱,游客来了还会找我讲花山的故事咧!”何小莲说。
宁明县以文旅产业蓬勃发展、转型升级为契机,建设香料厂、红糖作坊等十大农产品加工厂,鼓励和扶持当地村民围绕“花山”品牌开发茶壶、灯笼、扇子等衍生文创产品,使这些民族特色产品走向全国大市场,进一步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实现增收。
近年来,中央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基础设施的完善使一条条平坦的硬化路通到少数民族群众的家门口。如今,民族聚居地区新居小楼错落有致,各类特色富民产业蓬勃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以花山岩画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厚重悠久,绘就兴边富民新画卷,南国边境上的“百越秘境”正焕发新生机。(记者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