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丨如果文物会说话,会更精彩地讲出这里的民族融合故事
2024-08-23 14:20:35来源:人民政协网责任编辑:林瑶我来说两句 |
“如果文物会说话,一定会把这片土地上民族融合的故事还原得更精彩。”近日,在宁夏固原博物馆,来自太原的游客汪玉和儿子悄声交流着。他们面前的,正是国宝级文物——北魏漆棺画。母子俩一边饶有兴趣地听讲解员介绍这件国宝,一边细细品鉴着画面里呈现出鲜卑人装束的“东王父”“西王母”、中原文化中的孝子连环画,以及西域少数民族模样的菩萨。“没有想到宁夏南部的小城固原,有这么一座了不起的博物馆。我们是在去往甘肃天水自驾游的途中慕名改道前来,真是来对了!” 在固原博物馆,和这母子俩一样感到意外的参观者还有很多。 “为了这座博物馆,也应该来一趟固原。”在那对拥有令人过目不忘“表情包”的唐彩绘镇墓武士陶俑面前,一位正在参加采访活动的记者说,随后就带家人专程来“探馆”。“你看这两位陶俑,明明有些像中原地区年画中的哼哈二将,但他们却长着西域少数民族的面孔。” 这位记者表示,让她决定再次前来的,不仅是这座博物馆中数量可观的国家一级文物,更是这些文物所展示的各民族先民交汇共融的精彩历史,“在这片热土上,能感受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 而在固原各族群众心中,家乡拥有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确实是“历史赏饭”——地处六盘山下、黄土高原西缘的固原,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商周以来,就有中原农耕民族、草原游牧民族以及西域各民族先民杂居于此,为固原留下丰富多彩的历史遗存和地域文化。 据固原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在该馆2万余件(组)馆藏文物中,国家一级文物达123件(组)。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书写了各民族文化交融交汇的历史。 “这是一座北魏夫妇合葬墓,是1981年在固原西郊考古发掘的。墓中男主人棺木为漆棺,绘有精美漆画。传统汉文化对北魏时期鲜卑族社会产生的影响,在葬具绘画上得到了直接体现,这是民族融合的产物。”讲解员对照文物画面上展示的舜的故事生动讲解,让观众仿佛回到了当年民族大融合的场景。“由此可见,这件文物不仅是了解北朝绘画艺术及髹漆技艺的重要实物依据,也为研究北魏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提供了参考。” 而另外两件国宝级文物鎏金银壶、凸钉装饰玻璃碗,均为北周时期的文物,1983年出土于固原市原州区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中。其中,凸钉装饰玻璃碗非常神奇,其器型圆润、设计精美,玻璃体晶莹剔透,犹如美玉。玻璃器上装饰凸起的凹球面的工艺特征是使用烧吹技术制造,然后利用雕花技术进行腹部、底部凸饰及口缘的整形。就算在现在,也称得上非常时尚、实用而美观的杯子,更何况1400多年前!而鎏金银瓶更是稀世珍品,这件古波斯萨珊王朝贵族享用的酒具,瓶身雕刻的却是古希腊神话故事情节。该瓶通过丝绸之路流传到我国,最后沉睡于具有鲜卑血统的北周名将李贤墓中,并出土于中国固原,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证。 “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国宝级文物,也是古希腊文化、古波斯文化和中华文化交流的最鲜明的例证。”固原博物馆馆长张强自豪地介绍,由于极为珍贵,这件文物经常“出差”,“全国只要有丝绸之路类、金银器类、中西文化交流类的文物展览,总会被借走参展。” 张强表示,固原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窗口,依托自身文物资源优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贯穿到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全方面,加快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景区,进一步凸显固原历史文化呈现的多样性、地域性和民族性,以此引导各族群众增强文化自信、增进民族团结。(记者 李寅峰)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