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天下>聚焦> 正文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东北篇|东北全面振兴观察:护林增绿 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www.hyyz888.com 2024-08-18 14:31:54 来源:新华社

从长白山到大小兴安岭,从黑龙江到松花江,盛夏的东北,莽莽林海生机盎然,三江流淌浩浩汤汤,湿地湖泊星罗棋布。这里不仅是布局着大国重器的老工业基地,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

喊着“顺山倒”的森林号子、伐木工人手握斧锯、贮木场满是木材……这曾是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林区的生产场景。

从2014年4月1日开始,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陆续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绵延起伏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得以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筑起了绿意盎然的生态安全屏障。而在不断的探索和转型中,曾经“一木独大”的东北林区并没有因停伐而沉寂,而是端起生态饭碗,做起生态文章,依托生态振兴实现绿色转型。

五营国家森林公园经理助理崔健华告诉记者,现在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提升,他把铿锵有力的“林区(森林)号子”唱给更多的人们听,希望“林区(森林)号子”能够永远地回荡在小兴安岭的红松林里。

时值暑期,随着一批批游客的到来,五营国家森林公园景区迎来了一年里最热闹的时节,小兴安岭林区又响起久违的森林号子。这一次,林间的回响成为林区人对外讲述森林故事、展示林区新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拥有400万公顷浩瀚林海的“中国林都”黑龙江省伊春市是全国重点国有林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当地依托林下广阔空间积极发展生态经济,以多种林下特色产业助推转型发展。林区全面停伐成果正持续巩固扩大。

伊春森工集团党群工作部副部长杨玉梅说,营造红松果材兼用林55.45万亩,建成黑木耳菌种菌包厂46家,吊袋大棚13万平方米。“挂锯停斧”之后,老林区人逐渐意识到,绿水青山、良好生态才是最大的财富。

林区焕发新生,生态承载未来。地处科尔沁沙地北缘的吉林省白城市,在几代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培育出了黑美人松、美人杨等一批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良树种。

白城市荒漠化土地治理中心主任纪凤奎介绍,特别是在杨树优良品种选育方面,白城培育出系列白城杨,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三北地区得到了大面积广泛应用,改变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种植乡土树种形成大面积“小老树”的局面。

当地依托河湖连通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等,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在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稳产高产等方面取得显著收益。

“白城建立的山杏、文冠果等十个荒漠化治理示范基地,科学系统地总结出了流动半流动沙丘、盐碱地、半山区、栗钙土(白干土)区、封山育林、退化林分、‘生态草’等七种吉林西部荒漠化治理模式。”纪凤奎说。

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曾被称为辽宁的“风口”“沙窝”。从2020年开始,辽宁省启动总投资近30亿元的柳河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因地制宜实施“以水含沙”,目前彰武县已完成沙化土地改水田约1.8万亩,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辽宁省彰武县大冷镇上三家子村王炳军说,经过旱田改水田工程,通过4年种植水稻,把当地的气候改变了。

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专家指导下,如今沙地水稻亩产达1000斤以上,当地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韩勇表示,湿地作用不但不能破坏原有的水资源,相反能够充分利用目前仅有的这些水资源,起到更大的生态效益。

新华社记者在当地看到,沙地之上不仅有万亩稻田,还种着猫尾草。提摩西草,俗称猫尾草。小小的猫尾草不但固沙效果好,而且是国际流行的高品质宠物饲料草。今年当地扩大种植面积到2000亩,每亩收益将达10000元以上。辽宁省彰武县功夫兔饲料有限公司技术员赵大利说,别看手里这把小小的草,在国内市场跟国外市场潜力是非常大的。“我们种植的猫尾草主要用途是宠物饲料。这里种四行猫尾草,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

地处黄河“几字弯”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土地面积5.2万亩,主要负责造林、育苗、林木抚育管理、森林防火等工作。经过几代人的艰辛付出,林场逐渐摸索出以林挡沙、以草固沙、林草叠加综合治理的模式,将人工造林与封禁管理相结合,初步形成“网、带、片”与“乔、灌、草”相结合的沙地治理格局。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场长杜文化介绍,现在林场有冷藏苗避风造林技术、高压水打孔植树造林技术等新技术,减少了人力和成本。

“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据统计,“三北”工程实施以来,国营新华林场累计造林3.9万亩、林场森林覆盖率已达65%,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我们改变了局部的环境,沙尘暴和自然灾害减少了,我们感觉到我们有成就感了。防沙治沙是个永久性的工作,我们要一代一代人继续防沙治沙。”杜文化说。

同样在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的磴口县,鳞次栉比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起层层“涟漪”,板下的黄沙中,沙生植物冒出绿色的嫩芽。远远望去,沙漠中交织出一幅蓝绿相间的画卷,“光伏+生态治理”项目正在改变着乌兰布和沙漠的旧貌。

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副主任张景波告诉记者,沙林中心在荒漠化防治的过程中解决一些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为“三北”工程提供科技支撑。“近几年国家在大力推行新能源建设,我们在中间就起到一个更好的科技支撑作用。”张景波说。

光伏板底下到底种什么?沙林中心经过多次实验,提出了“光伏+梭梭”“光伏+柠条”“光伏+四翅滨藜”3种低耗水、易推广、可持续、有效益的种植模式,为“沙漠光伏+生态治理”提供了示范。张景波说,“光伏的建设能够更好地治理流动沙丘,通过光伏板的建设,能够给它提供地势平坦,风速降低,减少蒸发等等这些有利的条件,更适合我们来做荒漠化防治工作。”

如今,站在乌兰布和沙漠,放眼望去绿意盎然。2023年,内蒙古共完成防沙治沙950万亩,超国家下达任务50%,实现了“三北”工程攻坚战良好开局。今年,已完成防沙治沙604万亩,是去年同期完成量的近4倍。

生态建设,久久为功。东北正进一步筑牢起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使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底色。

编导:刘在

记者:高铭、何山、周万鹏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责任编辑:黄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