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天下>聚焦> 正文

一二三,在川藏公路博物馆感悟“两路”精神

2024-08-17 14:19:00作者:来源:四川日报责任编辑:周冬我来说两句

回望70年前,川藏公路建成通车有多难?“两路”精神形成过程中,藏着哪些感人故事?

8月初,在“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纪念‘两路’建成通车70周年”联合采访启动之际,记者走进位于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川藏公路博物馆——四川省首个以公路为主题的博物馆,一探究竟。

一条“天路”

踏进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挺拔起伏的“群山”,一条灯带蜿蜒在群山之间,象征着川藏公路。14座大山,除二郎山海拔3400多米外,其他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海拔最低点成都和最高点雀儿山,海拔高差超过了5500多米。而在当年,修路没有大型机械,2000多公里川藏公路上没有一座隧道,公路或凿壁、或翻垭口而成。建设之难,今天难以想象。

钢钎、手锤、十字镐、麻绳……博物馆里陈列着这些物品,极为简陋,却是当年的筑路工具。一张张老照片还原了当时的建设现场:水流湍急的江河上,战士们手持钢钎、架设铁索吊桥;崖壁上,战士们站在吊桥上凿路,上下都要通过数十米高、由麻绳结成的“云梯”……

如此困难,如何能建成?博物馆里有答案。

一条刻度线已模糊的测量杆,见证了当年路线勘测的艰辛:没有基础数据资料、没有交通通信工具,勘察测量队员们徒步翻越了200多座海拔4000—6000米的高山,跨过数百条河流,跋涉1万多公里,完成全线勘测并提出7条比较线路。

一段当年军中流传的顺口溜,折射出修路战士的乐观和大无畏:“住地是5000米的高度,睡觉是斜坡30度,开水是沸点70度,气温是寒暑表零下不够度,我们的热血沸腾到了100度,智慧和力量没限度。”

“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凭借这样的气魄,把“天路”修到拉萨。今天,川藏线仍然是川藏间的交通主通道、物流大动脉。

两件袍子

川藏公路博物馆里,珍藏着两件棉衣,它们曾为筑路人、护路人御寒,亦是“两路”精神的生动写照。

蓝色的高原防寒棉衣,见证了川藏南线的修建。川藏南线从东俄洛经理塘、巴塘、芒康至邦达,较川藏北线里程缩短了200多公里。南线气候多变、温差极大,且地势崎岖、运输不便,历时13年方建成。在艰苦的环境下,筑路人持续推进公路建设。

1963年春节,四川省交通厅勘测人员在翻越海子山时,车轮陷进积雪,冰天雪地,队员们赶紧脱下穿着的御寒棉衣,铺在车轮下以增加摩擦力,继续缓慢向前行进。一直到凌晨,他们才抵达道班房,喝上一口热水。1969年,川藏南线全线建成通车,形成了川藏公路南北双通道。

朴素的藏袍,则由养路工人陈德华所捐赠。雀儿山是川藏线最高的大雪山,五道班则是川藏线海拔最高的道班,陈德华作为五道班班长,在川藏公路北线国道317线的咽喉,数十年如一日,驻守雪原,守护着公路的畅通和来往司乘人员的安危,被誉为雪域高原的“铺路石”和川藏公路的“生命守护神”。这件藏袍是陈德华在五道班工作时的“战袍”,饱经风霜却依然保暖。

简朴却不简单的两件袍子,是70多年来建设并养护川藏公路的一代代人的象征,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川藏公路上数不尽的传奇和精彩。

三条通道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高万丈……”二郎山是川藏公路建设时遇到的第一座大山,让筑路大军吃尽了苦头,被称作“川藏公路第一天险”。

博物馆里展示了三张图片,分别是翻越二郎山的三条通道:1950年开建的川藏公路二郎山老路,1999年通车的川藏公路老二郎山隧道,以及2017年通车的雅康高速新二郎山隧道。通行这三条道路的时间从半天降为1个小时再缩短到了15分钟,不仅更快,而且更安全。

不仅是南线的二郎山。川藏北线的鹧鸪山海拔4000多米,曾被称为“死亡之谷”,2001年,汶马路上鹧鸪山隧道建成,1小时车程缩短为9分钟。

建成通车70年来,川藏公路的通行状况一直在提升、在改善。继1969年川藏南线通车、形成双通道后,1984年川藏公路开启大规模改扩建,不断地裁弯取直,多座大雪山从盘山而行变为钻洞而过。

博物馆里的数字,可以佐证。初建成时,川藏北线2416公里、川藏南线2149公里,2020年底,川藏北线1994公里、川藏南线2104公里。缘何里程变短了?原来,经过多轮提质改造,如今的川藏北线、南线线型更直、隧道更多,自然里程更短,通行安全程度也更高了。

不仅仅是川藏公路主线。在川藏线沿线,国道227、国道214、国道109等路段也不断提升改造。公路、高速公路、铁路、民航等综合交通体系形成,大动脉畅、微循环通,支撑着沿线地区迈向乡村振兴。

博物馆里展示了几幅摄影作品,是摄影爱好者沿川藏公路自驾时留下的美丽瞬间。随着交旅融合的推进,这样的美丽,想必会更多。

(本文部分单位为当时名称)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