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 正文

红色经典的当代传承

2021-07-14 15:07:35 作者:刘金祥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见仁见智】

作者:刘金祥(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红色电影是指以党的发展历程为历史背景、以党史上的重大事件或真实故事为基本素材、以反映革命先辈和英雄人物事迹与操守品行为主要内容的影片。其中部分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较高艺术价值、被岁月积淀下来且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优秀作品,被称为红色经典电影。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我国文艺的起步阶段,作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和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电影在这一历史时期得以快速发展,涌现出很多主题鲜明、意蕴深厚和风格殊异的精品力作,特别是由红色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青春之歌》《烈火中永生》等电影作品,其思想主旨和审美价值均超越时空囿限,在彼时和后来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我国电影史上常播常新的红色经典影片。作为特殊历史时期衍生的文艺样式,红色经典电影的社会意义是难以厘定的,特别是其蕴含的红色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不同时代社会成员精神结构的有机质素。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之际,探讨如何让红色经典电影在当下重新绽放艺术魅力,更具现实意义。

改编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创作手法,是赓续原作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将红色经典电影改编成影视剧,不仅是影视界传播红色文化基因的重要路径,也嬗变为一种社会文化时尚。由于主客观因素迥然有别,改编效果也不尽一致,其间既有一些平淡庸常甚至遁入“三俗”歧路的失败案例,也不乏成功范例。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新中国成立后十余年间所拍摄的红色经典电影受当时主创人员文化素质和技术条件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制作不够精良,画面质感较弱,叙事表演程式化等问题。但影片蕴含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却长久地烙印在几代观众的内心深处。鉴于彼时影片画面与当代人审美具有一定距离,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红色经典电影也可能有所淡忘,在这种背景下,改编翻拍红色经典电影成为历史必然。无论从生产角度审视还是从接受立场观照,红色经典电影的改编风潮是新时代主旋律创作、市场运行机制和文艺发展规律等多方力量作用的必然结果,是对人民群众呼唤昂扬向上精神的一种艺术回应。当代影视工作者只有守正创新、继承发展,主动顺应当今时代的社会文化语境,从当下观众精神需求和审美情趣出发进行艺术考量,正确把握和科学处理历史和现实、传承和变革、教育和娱乐、怀旧和趋时的关系,才能成功实现红色经典电影的当代传承。

首先,应赋予红色经典改编作品以现代意识和人文情怀。这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精神标识,也是包括影视剧在内的一切文学艺术所应尊奉的重要价值理念。近年来由红色经典电影改编而成的影视剧在戏剧冲突、细节铺陈、历史认知等方面做出更为细致丰富的艺术表达,不仅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审美价值观,而且诠释了革命英雄自我意识觉醒的内在动因,使英雄人物的思想行为更加符合历史逻辑和人性逻辑,也使主流价值的阐释更具有说服力。这给影视创作者带来有益启示——红色经典电影改编应寻找英雄人物身上跨越历史时空的、征服当代观众的情感力量和人性张力,使作品既符合当今社会心理,又契合时下审美规范。

其次,应拓展银幕荧屏叙事的历史空间。近年我国红色经典电影改编影视创作的重要特点,就是延展叙事的历史空间和维度,重新构建红色经典电影的历史生活图景。创作者在改编和翻拍红色经典电影时,应运用大历史观思维和多维视角统摄复杂历史,使历史的丰富性得以充分释放和真切演绎,以实证姿态实现对真实历史的深情回望。

再次,注重英雄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诠释。我们党的历史对于当下的年轻观众来说是抽象的,需要通过具体英雄人物加以体现。在当代红色经典改编影视剧中,创作者对英雄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描摹和真实性描绘,巧妙地在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中融入人性伦理和个人情感,从而使改编影视剧在大众文化的广阔范畴内赢得观众的认同和共鸣。因此,当下影视创作者在改编红色经典电影时,应适当运用类型化叙事技巧和现代科技手段,着力提炼和表达人物鲜明而独特的个性,精彩点绘那些呈现人性光辉和人文色彩的英雄人物,将相对陌生的历史故事演变成鲜活温情的人物形象,使观众产生亲切之感,更易产生共情。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4日 15版)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