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五年规划编制的特点与启示
2020-11-11 12:15:12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责任编辑:周冬 |
【党史钩沉】 作者:石建国(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描绘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蓝图。用中长期规划特别是五年规划(计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在五年规划(计划)的指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社会发展奇迹。五年规划(计划)是对未来五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也是对各级政府工作的指引。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我国五年规划(计划)的编制呈现出三个鲜明特点。 凸显战略性。五年规划(计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与我国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意志。规划的编制之所以有很强的战略性,原因在于其不局限于某些产业或某些区域,而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展现我们党总体的执政思路、执政理念、执政风格,是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谋划,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性表达,是未来五年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纲领。有些规划(计划)的起止时限还不止五年,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二○一○年远景目标纲要》涉及年限就长达十五年,不仅主要关注20世纪的最后五年,同时还兼顾21世纪的头十年。其目的在于使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发展阶段顺畅地衔接起来,从而保持“三步走”战略的连续性。 把握宏观性。五年规划(计划)是统揽全局的规划,其着重点在于谋划未来五年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包括发展思路、指导方针、区域协调发展等,从而确定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战略重点。规划(计划)的宏观性特点,给各种活动主体以明确指引作用,让国内外、党内外各界人士、各类企业,对未来党和政府要做成哪些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中央政府有哪些政策支持等等,形成初步判断,进而对自身目标与行动有所构思、有所预判,从而使各方凝心聚力,共同向着党指引的方向不断迈进。 明确的政策性。对未来五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战略重点,规划(计划)都会提出基本政策和保障措施,确保党中央规划与建议落地实施。比如,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实施、支柱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水平提升、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国家都会出台具体政策予以大力支持,从而为市场更好配置资源、地方或部门出台配套执行方案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在改革开放之前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启动编制了五个“五年计划”。除“一五”计划外,其他计划具体内容虽然没有公布,但这些计划在当时经济建设中仍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时期,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一直接续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掌握着每一年度经济方面主要数据,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四个现代化”也始终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从“六五”到“十二五”,这七个五年规划(计划)都经全国人大正式公布,并得到全面执行。从“六五”开始,规划(计划)的编制开始强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开始向注重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注重提高经济效益转变。这期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我国经济开始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十三五”规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面对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国际产业分工、全球贸易规则、能源版图、地缘政治环境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党和国家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制定了这一规划。当前,“十三五”规划全面收官在即,“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将在我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历次的五年规划(计划)编制中,我们党和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未来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启示。 首先,规划编制既要充分吸收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又要保证把党中央的号召和主张在规划中完整体现出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五年规划的编制,要把党的新理念、新思想体现出来,能切实体现党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体现党中央对治国理政的全盘部署。同时,要在全社会推广一些先进部门、先进地区的成熟做法和经验。总之,从五年规划中,我们不光能看到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民的愿望等新问题、新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能看到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 规划编制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计划编制因排除了市场作用,导致计划编制基本上都是围绕上下项目、增减投资等做文章,对激励不足、效率低下、创新不足等问题未能给予有效解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激励、效率等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但某些时候、某些领域也存在市场失灵现象,出现了投资过热、增速过猛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规划编制既要鼓舞人心,又要实事求是。为编制好五年规划,起草组会进行针对性的大量调研,广泛搜集各方面资料,目的在于摸清家底、搞清问题,从而使规划编制有的放矢。从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看,凡是执行效果好的五年规划(计划),都是实事求是的,都是积极的、留有余地的、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在这样的五年规划(计划)指导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每隔几年就会走上一个新台阶。真真切切的现实成就,自然也就起到了鼓舞人心、提振士气的效果。 总之,五年规划(计划)编制的历程,折射出我们党治国理政理念、思想、战略的与时俱进,五年规划(计划)编制与实施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我们坚信,在“十四五”规划及之后新的五年规划的指引下,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