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天府网评:围绕产业扶贫做好“+”文章
2020-04-26 15:51:16来源:四川在线-天府评论责任编辑:李雅兰 李雅兰 |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陕西考察时强调,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产业扶贫做对头,脱贫致富有奔头。不管是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夸奖的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把“小木耳”办成“大产业”,还是安康市平利县锦屏社区“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抑或是老县镇蒋家坪村“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都发挥了产业对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各地要建立完善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推动扶贫产业集约化、专业化、链条化发展,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分享收益、脱贫致富。 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经营机制。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贫困户因为观念、技术、市场、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独立发展产业难度很大。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把三者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带动了农民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当前,全国贫困地区累计建成10万个以上各类扶贫产业基地,超过90%的贫困户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有效改变了贫困户在农业生产单打独斗的状态。比如:江西瑞金的知名品牌“廖奶奶咸鸭蛋”采用合作社模式,成了带动贫困户增收的“致富蛋”;新疆伊州发展优质酿酒葡萄种植、生态观光、文化旅游,实现了“供、产、销”一体化经营,解决了农户“不知道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卖给谁”的问题。各地要因势利导,围绕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完善产业经营机制,提高扶贫产业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 建立完善“租金+股金+薪金”的利益联结机制。传统的一家一户经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脆弱、增收渠道狭窄、资源利用率低。因此,产业扶贫的重点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贫困群众在扶贫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度,推动“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在乌蒙山片区,不少搬出大山的贫困户的“身份”正发生转变:从“土里刨食”的传统农民成为新市民,入股合作社分红成为股东,进城入厂成为产业工人,逐渐变为依靠土地拿租金、分红拿股金、打工挣薪金的“三金”农民。类似的做法还有很多,各地应相互借鉴经验,进一步完善“三金”利益联结机制。要通过土地流转,让农民获得固定的土地流转费。鼓励开展股份合作,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折价入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增加贫困户的资产收益。同时,大力发展扶贫车间,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确保收入“不断档”。 建立完善“网络+电商+直播”的市场营销机制。互联网的发展、电商的火热、直播的兴起,让传统的销售模式“脱胎换骨”,成为脱贫攻坚的“新风尚”。当下,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线下经济活动受到影响。为此,各地扶贫干部千方百计在各类直播、电商平台上卖力“吆喝”,为农产品代言的“网红式干部”日渐活跃。快手组织30多场县长带货直播,吸引2100万人观看,销售额超2000万元;多地官员以接地气的方式帮助农民直播“带货”销售……商务部4月2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电商直播超过400万场,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936.8亿元。线上直播弥补了农产品传统营销方式的“短板”,打开了脱贫攻坚的新路子。各地要围绕“网络+电商+直播”,拓展市场营销渠道,把直播的“吸睛指数”转化为“带货能力”,努力增加农产品的“粉丝”效应,把线上“流量”变成线下“销量”。 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需要现代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农户参与方式、市场销售方式。各地要在贫困群众融入产业链上做文章,发挥市场主体的带动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激活市场营销,通过扶贫产业的健康发展,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
相关阅读:
- [04-26]【地评线】东湖评论:弘扬延安精神 践行初心使命
- [04-26]布哈:大凉山里走出来的脱贫攻坚带头人
- [04-26]【图解】山西“1+2”帮扶文件 筑牢防贫“堤坝”
- [04-26]“云招聘”催生求职新行为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