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3月16日电 题:边疆流动放映队——“韦氏三兄弟”38年的坚守
新华社记者刘伟、曹祎铭、覃星星
初春的南国,芒果花竞相盛开。
中越边境公母山上的一个瑶族屯,夜幕刚刚降临。
韦柯在宁明县堪爱村丈鸡屯调试电影放映设备(3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贝侬(壮语,泛指亲朋好友),今晚电影好看哦!吃完饭来看电影……”韦柯拿起话筒,用壮语预告当晚的电影,喊话声在大山间回荡。不一会儿,三三两两的村民打着手电筒、拎着小板凳陆续赶来。
壮族汉子韦柯是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峙浪乡爱民固边电影队队长。38年来,他和大哥韦忠、二哥韦江为边境村屯、中小学校放映各类影片1.4万多场次,累计行程26万多公里,惠及群众160多万人次。
38年行走边疆放电影
3月6日,记者来到韦氏兄弟的老屋,当年方便群众观影的斜坡仍在,墙角摆放着电影放映器材,墙上张贴着全年电影放映计划,什么时间去哪个村、放映多少场,标注得清清楚楚,一年下来放映300场次左右。
韦氏三兄弟与峙浪边境派出所民警一起搬运电影放映设备(3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当日傍晚,韦柯开着面包车沿着崎岖的山路蜿蜒而上,来到十几公里外的堪爱村丈鸡屯。韦柯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熟练地卸车、抛绳、挂银幕、架设放映机……大山深处寂静的村屯顿时热闹起来。
过去不少边境村屯不通公路、不通电,看场电影非常不易。韦柯告诉记者,他们三兄弟小时候都喜欢看电影,但当时村里没有电影院,看一场电影要走3个多小时山路。
韦江在自家老屋里展示当年参加电影技术维修培训获得的纪念茶杯(3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华摄
1981年,在父亲的带领下,他们东拼西凑3700元,购买了一台16毫米电影放映机及配套器材,组建了峙浪电影队。站在老屋前,韦忠说:“我们把这里改造成一个小型电影院。一张票一毛钱,对军人和孤寡老人免票。每次放映都挤满了观众。《地道战》《铁道游击队》《少林寺》等老片子连续放映好多场,大家都百看不厌。”
家门口有了电影院,这成为当地轰动一时的“大事件”。韦江告诉记者,后来为让居住偏远的群众不出村屯就能看上电影,他们又将电影院流动起来,拉设备进村入屯,把银幕挂到村民的房前屋后。
雨后的公母山散发着草木的芬芳。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电影队特意选择了影片《建国大业》。在放映正片前,还播放了中草药种植、交通安全、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等短片。
宁明县堪爱村丈鸡屯群众在等待电影开始(3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当晚,20多名瑶族群众身着民族服饰围坐在一起看电影。虽然大山里的夜晚春寒料峭,但观众热情很高。“以前村里不通水泥路,要走小路下山才能看场电影。现在不出村就看上了。”凉亭下,64岁的瑶族村民黄阿妹坐在小板凳上对记者说。
正在现场帮忙的蕉生定是堪爱小学丈鸡教学点负责人。1998年他在一次看电影时与韦柯相识,从此便成了好朋友。“电影队常到学校为孩子们播放《小学生防范溺水安全知识》《小学生校园安全常识》等教育片,效果很好。”
为民服务初心不改
韦氏三兄弟电影队的交通工具从最初的手扶拖拉机到三轮车,再到面包车;使用的放映机从笨重的老式胶片机,到现在只需一个U盘就能播放的数字机……随着交通工具、放映设备的不断改善,电影种类也日渐丰富,还播放大量有关党的政策、农业科技、治安警示等宣讲专题片。
韦江在自家老屋里整理电影胶片(3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群众形象地将电影队称为传播科普知识的‘大篷车’。”峙浪乡党委书记农延胜介绍,当地有种植中草药砂仁的传统,但由于缺乏科学种植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为此,电影队找来有关砂仁种植的科普片,前往多个村屯巡回播放。如今,峙浪已有5个村300多户群众种植砂仁1.3万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砂仁之乡”。
在洞浪村新洞屯,一大片百香果郁郁葱葱。洞浪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艳连告诉记者,电影队及时组织播放了百香果种植技术科教片,帮助他们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
韦柯与韦祎平(中)、苏春和(左)夫妇回忆当年因电影结缘的情景(3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华摄
电影队还为年轻人创造了浪漫相聚的机会。在峙浪乡街上,韦祎平、苏春和夫妇正忙着打理商店生意。“我们原来并不认识。1988年电影队去她住的村放电影,我就跑过去看。一来二去她就成了我老婆。”韦祎平说起当年的情景一脸喜悦,“2002年我们领证结婚,现在已有了两个孩子。”
崇左市委书记刘有明说,韦氏兄弟电影队用双脚丈量边疆的山山水水,丰富了边境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拓展了边境群众了解政策、学习技术的渠道,更加增强了边境群众守边固边的家国情怀。
扎根边疆的文化传播者
“群众提出要求,我们都会尽力去满足。”韦柯说,“曾经一个年轻人找到我,说老母亲躺在床上动不了,很想看场电影。于是我就跑到他家,为两户群众放映了一场电影。”
“为给少数民族群众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电影队经常挑选一些壮语配音的电影、科普片等。”宁明县文新广电局壮语播音员郑玉川参与过4部影片的壮语配音。他告诉记者,壮语版的《寻找刘三姐》《喋血孤城》《举起手来》等影片深受群众欢迎。
“除译制壮语影片,我们还定期对放映人员进行培训,并不断改善电影队放映条件。”县文新广电局局长方记石说。
韦忠在自家老屋里擦拭用于放映电影的三脚架(3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目前电影队的服务地域已拓展到3个边境乡镇29个村(社区)。韦江告诉记者,近些年,电影队每放映一场电影,政府就给予200元补贴。这些补贴基本都用在加油、租片、修车等开支上。
宁明县委书记刘勇表示,韦氏三兄弟长期在边境地区放映电影,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群众是一种很好的服务,更是一种鼓舞。“党委、政府将不断加大对电影队的支持力度。”
韦氏三兄弟电影队规模不断壮大。2012年9月,峙浪电影队与峙浪边境派出所联合共建爱民固边电影队。派出所教导员胡艺华说,为维护边疆和谐稳定,他们时常随电影队进村,宣传党的政策,讲解法律法规,同时有针对性播放《农村防诈骗常识》《农村防范拐卖妇女儿童方法》等治安类宣传片。
志愿者杨雪梅(右二)协助韦柯在宁明县堪爱村丈鸡屯悬挂银幕(3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摄
2017年大学毕业来到峙浪中学任教的杨雪梅是电影队的志愿者。“开始只是觉得好玩,后来逐渐被他们坚守的精神感动,现在我成了韦柯的‘徒弟’,只要有时间就和他们去放电影。”杨雪梅说。
2018年8月,韦柯从县城拷贝影片返程路上遭遇严重车祸,至今仍未痊愈。韦柯说,住院期间一直有群众打电话问:“你的腿好了吗?”“什么时候回来放电影?”……想到乡亲们对自己的期待,韦柯感到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
如今,韦柯拖着一条伤腿与大哥、二哥及志愿者们继续在中越边境走村进屯放电影。“现在手机、电脑很普及了,但对边境农村的老人、妇女和小孩而言,看电影仍是他们难得的娱乐方式。我们要做新时代扎根边疆的文化传播者,只要群众有需求,就一定坚持下去。”韦柯说。
|